潘曉艷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是充滿童趣、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數學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寓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引領學生主動求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游戲 小學數學 運用 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3-085
新課程改革倡導“快樂教育”。其中,數學游戲教學以“快樂教育”原理為依據,將教學寓于富有魅力的游戲活動中,喚醒生命的潛能,點燃生命的智慧。對此,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談談游戲在課堂中的靈活運用。
一、游戲導課,設疑與激趣
導入是課堂活動的首個重要環節,其任務與功能在于調動情感、引發學習動機,將學習者帶入與學習內容(任務)有關的情境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內容相對抽象呆板,教師要設法在上課伊始就抓住學生的心,促其主動參與。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的:“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用游戲導入新課符合兒童心理特點,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人在教室,心在教室。
如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喜歡玩游戲、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組織“競爭上崗”的游戲:教師與學生臨時說幾個三位(以上)的數,并記錄在黑板上,然后師生判斷所報出的數是否為3的倍數。游戲規則:不可以討論,不能用計算器等方法進行計算,要獨立思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數都判斷正確的就是優秀上崗人員;驗證結果時,可借助計算器。在教師獲勝之后,學生會很疑惑:老師在沒有計算的情況下,為什么可以如此快速判斷正確呢?教師順勢引導:你們想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奧妙嗎?它就在本課的新知中。于是,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迫切想要探究新知。
二、游戲探知,發現與創造
游戲是兒童的成長需求,也是兒童發現與創造的重要途徑。教師若能抓住學生愛玩的特點,圍繞新知內容合理安排游戲活動,就能使原先呆板枯燥的陳述式、灌輸式教學轉變成學生喜愛的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而主動地求索,在玩樂中發掘與歸納數學知識。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混合運算”時,引入“算24點”的游戲:將四張撲克牌的數字用加減乘除算成24。第一輪游戲:教師拿出牌面是數字2、2、5、7的四張牌,引導學生先獨立嘗試列出綜合算式,而后小組交流“①組內成員列出的算式都一樣嗎?②算式運算步驟與順序又是否一樣?”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不同的情況:
2×5+2×7=10+2×7=10+14=24
2×5+2×7=2×(5+7)=24
引導學生比較上述兩種運算順序,看看哪種運算更為簡單,而后展示算式“40÷4-28÷7”,讓學生獨立計算后對比40÷4-28÷7與2×5+2×7的運算順序,找出相同點。以游戲的方式促使學生嘗試與交流,從而認識到運算算式中乘法的優越性。第二輪游戲:教師呈現牌面是數字3、6、6、9的四張撲克牌,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列出有關算式,教師板書各種情況(不加括號):3+6+6+9;6+6×9÷3;6+9÷3×6;6×6-3-9……引導學生根據不同運算順序對上述算式展開分類、比較:①哪些算式要按自左向右的順序來算?它們有哪些異同之處?②哪些不是按自左向右的順序算的?有何特點?③沒括號的算式中,同時出現乘除加減法,該按怎樣的順序來運算?引導學生推理歸納出混合運算的順序。
三、游戲固知,強化與提高
常規的計算題,學生會感覺比較枯燥乏味,缺乏練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能將練習內容寓于不同的游戲中,則可優化練習呈現方式,提高練習趣味,調動學生主動練習的熱情,使其在玩中練、在練中玩,從而獲得良好的練習效果。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倍數和因數”后,利用游戲進行拓展,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師:“這節課開始的時候,你們用正方形拼了一個長方形,現在編上號,再重新排序,一起玩“飛行棋游戲”,飛到哪格就在里面畫記號?!苯處熝菔緮S骰子,當擲到“3”時,每次就飛3格,在飛到的格子里畫個○;當擲到“4”時,每次飛4格,可在飛到的格子里畫“△”。游戲開始,比比誰“飛”得快。游戲后,引導學生思考:①每次飛3格,飛到了哪幾個號的格子里?每次飛4格,又是哪些格子?②每次飛3格,飛4格,為什么最后都可以飛到12號格子里?③每次飛幾格,也能飛到12號格子里?這樣,通過小游戲不但能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觀察與思考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是充滿童趣、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手段與方式,數學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寓于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生動活潑的游戲氛圍中產生求知的自我需求,讓生命與智慧在快樂游戲中綻放。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