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彩 黃思剛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與之相匹配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必然會逐步建立起來,也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及發展的影響。首先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現狀和我國傳統金融信貸壟斷情況,其次利用微觀經濟學理論原理及模型分析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對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的信貸壟斷格局的影響,最后根據分析結果總結出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在打破壟斷,促進金融業充分競爭與傳統金融改革創新方面的重要性。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征信 傳統金融 信貸壟斷
一、引言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互聯網金融如何健康有序的發展及其發展后所產生的效應也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關注。袁新峰(2014)首先對互聯網金融征信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其次提出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納入人民銀行征信體系的優缺點,最后對構建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提出了前瞻性的措施。劉蕓和朱瑞博(2014)詳述了互聯網金融能緩解小微企業信貸難問題,并指出互聯網金融能否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因素是現有征信體系改革和建立囊括互聯網金融征信的全面征信體系。國內其他學者大多數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傳統金融業務的影響,對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對傳統金融業務的影響非常缺乏。本文在總結其他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嘗試從微觀經濟學理論角度出發,將研究范圍縮小,將互聯網金融這個大領域縮小到互聯網金融征信這個小領域,將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縮小到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利用微觀經濟原理分析互聯網金融征信的發展對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的信貸壟斷格局的影響,分析引入互聯網金融征信之前和之后的信貸壟斷利潤的分配情況、資金資源的配置的效率情況。最后根據分析結果總結出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在打破壟斷,促進金融業充分競爭與傳統金融改革創新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國應該從網絡信貸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社交網絡等方面全方位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讓大小金融機構共同生存,是治愈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兩劑藥方。
二、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和傳統金融信貸壟斷概述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的使用越來越普及,網絡社交、移動支付、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使得互聯網金融誕生。我國學者謝平和鄒傳偉(2012)首次明確提出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定義: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就稱為“互聯網金融模式”,本文將采用他們對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定義對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模式進行簡單介紹。目前,我國主要的互聯網金融有以下幾種模:(1)第三方支付模式,最典型的是基于電商交易形成的“支付寶”,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2014年互聯網支付規模達9.2萬億,且目前仍有快速增長的趨勢。(2)以“人人貸”為代表的P2P網絡信貸模式,該信貸交易模式讓融資者和貸款者直接“見面了”,大大降低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風險,該模式下不再需要銀行的信用中介功能何銀行的期現轉換功能,P2P平臺實現了資金供需雙方直接匹配。(3)以“余額寶”為代表的金融理財產品,雖然其發展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類似余額寶的理財方式已成為我國互聯網金融重要的發展模式之一。(4)基于電商交易的大數據模式,較典型的是“阿里小貸”,其成立的目的為解決電商平臺交易商小額貸款問題和以“京東”為代表的供應鏈融資模式。(5)眾籌融資模式。該模式涉及范圍較廣,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利用互聯網向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關注和支持,從而募集所需要的資金,打破傳統金融的融資模式。
多樣化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國現有征信體系已滯后于金融業的發展并可能導致很多信用問題。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建設缺位,互聯網金融參與者的信用信息沒有被納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P2P、眾籌網和電商小額貸款機構等新型網絡信貸平臺的信貸數據在現有的征信體系之外,無法通過征信系統共享和使用征信信息,對資金需求者的信用缺乏了解,導致壞賬率升高,風險加大;《征信業管理條例》施行后,由“上海資信”建立的全國首個互聯網征信系統NFCS已于2013年6月上線。國內電子商務行業對互聯網金融征信也非常重視,做得較好的有阿里小貸征信。
我國商業銀行雖然眾多,但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在資本信貸市場上仍處于金融壟斷地位。對于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的信貸業務而言,由于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行業在信貸市場上形成了一定的壟斷地位。約有66.7%中小微企業在融資時首先選擇向銀行借款,表明商業銀行在目前間接融資市場中仍處于主導地位。隨著互聯網征信業的逐漸發展,網絡信貸環境的改善將會使p2p模式、眾籌模式等融資規模與信貸規模也越來越大,與傳統金融信貸形成競爭。
三、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對傳統金融信貸壟斷影響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對傳統金融信貸壟斷影響的作用機理分析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促進我國征信業務創新,與互聯網金融相匹配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必然會逐步建立起來,一旦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則基于電商大數據建立的金融服務平臺及P2P網貸平臺、眾籌平臺等將會在信貸領域與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信貸競爭。如果一個全面的互聯網征信體系建立起來,網絡使用者也積極參與到其中,則互聯網金融憑借其直接、廣泛、全面的金融服務、較低的交易成本和快速的信息獲取能力,以此來有效、快捷地對借款人進行資信評估,并快速發放貸款。尤其是電子商務平臺的大數據平臺,借助平臺優勢掌握了用戶的交易大量數據并處理后為內部客戶提供融資業務,大量的網絡信貸業務發展壯大,同時將平臺信貸的不良率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如阿里巴巴網貸,就是利用其電商平臺進行信用數據征集和使用,很好地控制了商戶信貸違約的風險,進而實現穩定、可觀的利息收入。而以上這些優勢是傳統金融所不具備的,傳統金融業如銀行要發放貸款,需要對貸款人進行信用審核,注重實物資產、債務水平、現金流水等,而且傳統金融信貸業務手續繁雜,本人當面辦理需花費更多成本,而互聯網金融征信注重消費數據、頻率和地位,經過數據分析后很快滿足人們的借貸需求。
因此,如果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完善建立,給網絡一個較為安全可信的信貸環境,則基于電商大數據建立的金融服務平臺及P2P網貸平臺、眾籌平臺等將會在信貸領域與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信貸平臺競爭,打破傳統金融的信貸壟斷格局,對傳統金融信貸壟斷利潤進行重新分配,同時促進我國銀行業的充分競爭,激發銀行業不斷改革創新。
(二)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影響我國傳統金融信貸壟斷的微觀模型分析
根據對微觀經濟學理論中闡述的壟斷市場的條件和壟斷競爭市場的條件的分析,我國傳統的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更符合壟斷競爭。壟斷競爭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產品差異,即傳統金融和新出現的互聯網金融信貸產品的差異。互聯網金融信貸產品依據互聯網平臺,在信貸業務上靈活、便捷,但是其額度較小,所面臨的信貸風險也更大。因為信貸產品存在差異,而且這種差異可以導致不同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產品,既如果不是非常大到難以接受差異,產品之間是可以相互取代,所以,在貨幣資金市場中,商業銀行與網貸平臺所面臨的需求曲線都是向右下方傾斜。微觀經濟廠商成本論可知,商業銀行的成本就是為形成其自身負債而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取決于存款利率水平的利息。本文假設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成本曲線與典型廠商的短期成本曲線形狀和方向一致。
在互聯網金融信貸平臺充分發展之前,在信貸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具有定價權的商業銀行可以按照市場利率水平發放它們想要貸出貸款數量。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條件都是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既MC=MR,本文也采用此原則進行商業銀行利潤分析。由于商業銀行處于壟斷地位,商業銀行的貸款利潤是處于逐步上升階段。短期內,隨著貸款邊際收益既每單位貸款所增加的利潤是正數所以貸款利潤上升,但長期來看,隨著貸款數量的增加,貸款風險增大導致商業銀行的邊際收益開始遞減,貸款的邊際收益逐漸下降,由于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使其放貸的邊際成本開始上升。放貸的邊際成本既增加發放一單位貸款所帶來的成本,本文所涉及的商業銀行的邊際成本表示銀行為發放單位貸款而吸收存款所需要支付的利息,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邊際成本曲線用 MC(Marginal Cost)表示。而商業銀行的平均成本AC(Average cost)可以表示其長期發展所必須保持的平均利潤率,或稱為正常利潤。根據邊際量與平均量的基本關系可知,邊際成本曲線MC交于平均成本曲線AC的最低點。
根據以上基本原理,本文首先分析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我國傳統金融業的信貸壟斷及其壟斷利潤情況,分析引入互聯網金融征信之前和之后的信貸壟斷利潤的分配情況、資金資源的配置的效率情況如下圖3.1。
圖3.1 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信貸平臺壟斷競爭模型
如圖3.1所示,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當商業銀行邊際收益 MR1與邊際成本MC相等時,商業銀行的貸款利潤達到最大,在圖中表現為MR1與MC相交,此時確定的貸款量為L1,根據需求曲線d1確定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水平為R1。這個利率水平同時也是L1貸款量能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平均收益(AR),從圖中可以看到平均收益超過平均成本GF個單位。由圖3.1可知,GF為單位貸款規模所獲取的利潤(平均收益減去平均成本),所以商業銀行此時的總利潤為矩形GFR1R2的面積,圖3.1中矩形R2G*GF的面積就是商業銀行的壟斷利潤。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且我國金融市場在不斷改革,進入信貸市場的壁壘在逐漸降低,P2P等網絡信貸平臺進入傳統信貸領域,當互聯網信貸平臺充分發展時將給商業銀行現有的信貸壟斷地位造成了沖擊,互聯網金融信貸平臺與傳統銀行信貸之間形成了壟斷競爭的格局。本文將壟斷競爭模型簡化,假設傳統商業銀行對信貸產品的價格(利率)調整時候,互聯網信貸公司也同比例同方向進行調整,所以兩者各自所面臨的市場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將會向左下方移動,如圖3.1中箭頭的移動方向移動。假設由原來的需求曲線d1和邊際收益曲線MR1下降到d2和MR2,新的需求曲線d2和平均成本曲線相切于點B(選擇相切于B點方便分析問題)。此時商業銀行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就是新的邊際收益曲線MR2與MC的交點E2,根據需求曲線d2確定商業銀行所愿意提供的貸款數量為L3,對應的貸款利率水平為R3。由于此時新的需求曲線d2和平均成本AC曲線相切于B點,所以此時商業銀行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因此商業銀行已經經濟利潤,只能獲取正常利潤。對以上的壟斷競爭模型分析可知,引入網絡信貸平臺這一競爭因素之后導致傳統商業銀行壟斷利潤發生了變化,壟斷條件下信貸市場均衡時的貸款規模從較多的L1下降到L3,利率水平從R1下降到R3,壟斷利潤從GFR1R2變為了0。商業銀行和網貸平臺均只能獲取正常利潤,此時,雖然傳統金融的信貸壟斷地位發生變化,利率水平降低了但是有部分資金沒有貸出去,社會存在閑散資金沒有充分利用,這不利于經濟的發展。
P2P、眾籌網和阿里小貸等網貸平臺和商業銀行傳統信貸這樣一種既有壟斷要素又有競爭要素的最后競爭結果通常會導致部分資金閑置。在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內,單憑信貸資本市場對此缺乏自動的糾正機制以達到最優資源配置,這就需要通過建立透明、全面的信用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長期來看,隨著互聯網征信體系的建設和逐步完善,金融體制創新和金融模式創新將使競爭程度加劇,以電商平臺為基礎電商征信模式建立起的信貸平臺(公司)開始進入信貸市場參與競爭。一方面,這些信貸平臺引入建立新征信系統后,其龐大數據和低成本的優勢將降低其進入信貸行業的壁壘,促使信貸市場現有的壟斷要素被弱化;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立與完善使得信貸供求雙方的信用信息更加完整、透明,信貸產品也變得多樣化,信貸平臺也越來越多且簡單方便使用,這些要素都強化了信貸市場中的競爭要素的作用,使信貸市場的壟斷要素逐漸弱化,最后導致信貸市場越來越趨于完全競爭市場,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也越來越平緩,最終可能趨向于完全競爭市場的水平的需求曲線d3。邊際成本曲線MC與平均成本曲線AC相交于AC的最低點C,改點即為其長期均衡點,也為短期均衡點。在此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數量為L*,高于壟斷時的L1和壟斷競爭時的L3數量,貸款規模的加大有利于社會投資的增加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均衡利率水平為R*,同樣低于壟斷利率水平R1和壟斷競爭的利率水平R3,更能反映由市場供求自發決定的貨幣真實價格。隨著市場的完善和競爭程度的加深,我國傳統金融的信貸壟斷地位將逐漸消失,商業銀行將不會再有壟斷利潤和經濟利潤,企業和個人能夠以更便捷的方式和更低的成本R*獲取更多的資金L*。與此同時,貨幣市場上的供給等于需求,利率水平R*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市場均衡利率。
四、結論
通過以上微觀經濟模型分析可知,當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后,互聯網金融信貸平臺的充分發展有利于信貸市場競爭因素的強化和壟斷因素的弱化,這將打破傳統金融模式對信貸市場的壟斷地位并使壟斷利潤在市場重新分配,如本文中壟斷利潤在只有傳統金融時為矩形R1R2GF的面積到壟斷競爭時變為零,只能獲取正常利潤。因此,互聯網金融征信發展將消除網絡信貸雙方信息不對稱、解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消除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促進金融市場化改革、促成規范健康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環境等作用。金融市場越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社會上的閑置資金就越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有效解決由壟斷因素所帶來的中小企業貸款困難、難以控制信貸風險和資源配置低效率等問題,促進經濟的良好發展。因此,我國應該從網絡信貸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社交網絡等方面全方位構建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讓大小金融機構共同生存,是治愈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兩劑藥方。
參考文獻
[1]劉蕓,朱瑞博.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與征信體系深化[J].征信,2014,(2).
[2]巴曙松.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中國現狀及亞洲實踐[R].博鰲亞洲論壇,2013.
[3]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經濟學院2015年研究生院級創新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