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艷
摘 要:微課程興起對傳統課堂的沖擊,引發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諸多思考。本文通過對微課程的特征進行總結分析,為高職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改革;運用
在我國經濟面臨結構型調整的背景下,作為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和提供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在專業調整、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教學水平、社會服務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改革勢在必行、不可避免。微課程興起對傳統課堂的沖擊,引發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諸多思考,值得研究。
1 微課程的起源及發展
21世紀是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全民教育、優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特別是近幾年來,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蓬勃發展,社會節奏加快,個性化學習需求旺盛,教育資源也逐漸開放、共享和多元化。當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大量涌入我們的生活時,教育的“微”時代也即將來臨。而開啟教育“微”時代的正是“微課程”。在國外,微課程( Micro-lecture) 的雛形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 教授提出了60 秒課程( 60-Second Course), 還有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 提出的一分鐘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簡稱OML )。現今熱議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 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可汗學院”、“TED”等微型網絡教學視頻的出現,為全世界人民提供了優質的、免費的學習資源。
國內對微課程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隨后的20年中主要聚焦于微型課程概念和教學組織和設計的關注。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微型課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學科應用和教學模式構建等。而微型學習是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其研究主要主要集中在對概念的研究和應用設計上。相對于微型課程和微型學習的研究,微課程的研究是近幾年才啟動的,主要是關于概念、教學模式和制作方法的研究。國內微課程的實踐較為成熟的是佛山微課網、華南師大“鳳凰微課”和國家開放大學5分鐘課程等網站。
總之,隨著信息與通迅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工作者以學生為主教育理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在線課程出現并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國外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教學模式的引入,得到了廣大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微課程作為一種短小精彩的在線學習資源,讓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和擁有感,其開放性、趣味性、互動性及持續的開發潛力也為教學應用帶來了巨大的靈活性,滿足了在線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2 微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現狀分析
1、創新“教←→學”方式。微課程通常以網絡學習資源的形式出現,其短小、精致、靈活的特點,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對教師而言,大量重復、枯燥的課程教授可由微課程取而代之,教師可把主要精力用于課程的設計、與學生互動、批改課業等方面,提高了教學效率;對于學生而言,大家可以在最愿意學的時間、合適的地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定制學習內容:必學+選學)進行學習,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提改善了學習效果;對于學習過程而言,微課程更接近完整的教學模式,有參與、有反饋、有作業、有討論和評價,豐富了教學形式。
2、豐富教學資源 。與傳統的教材、教案、PPT、講課視頻相比,微課程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它以微視頻為核心,體現了一個教學環節的全過程,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教案、課件、練習、測試、討論、點評等必要性和擴展性資源,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化、信息化、開放性、情景化的動態教學應用環境,因此它是信息化教學環境下課程改革的學習資源創新,是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整合為一體的新型教學資源。
3、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微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轉變教學理念,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把課教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把知識和技能學好;②提升專業能力、完善課程設計,從而實現課程標準與崗位職責的對接,教學方法與學生興趣的吻合;③掌握必要的微課程制作技術,如,視頻拍攝、視頻處理、格式轉換、字幕同步等,讓微課程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在促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微課程的設計和應用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
1、設計能力不足 。無論是在主流的微課程網站上,還是各種微課程比賽中,“重形式輕設計”的現象普遍存在。很多老師都把微課程制作的重點放在視頻拍攝、配音、效果渲染等表現形式上,而對于微課程作為一個完整教學環節屬性的重視不足,在結構的完整性、實用性、與崗位職責的匹配性,以及練習、互動、共同學習等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
2、制作技術粗糙 。微課程的制作對教師掌握信息化技術的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對微課程現狀的調查研究中發現,設計合理、制作精良的微課程作者絕大部分都是計算機、信息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科專業、年紀較大的教師在微課程制作方面技術粗糙、形式呆板,有的甚至僅僅是45分鐘課堂教學視頻的剪輯,這樣的微課程在引導學習自主學習時,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3、微課程平臺建設滯后。微課程的應用離不開網絡平臺支持,國內外很多知名慕課網站動輒都是上千萬美元的投入,還擁有專業的技術團隊管理課程平臺,國內很多院校都不可能具備這樣的條件和實力。現實是,學校在微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要么借助不專業的校園網站,要么利用共享的精品課程網站或者其他商業網站,導致對微課程的建設、管理、維護處處受到限制,不利于微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普及,對于在線課程考試、微課程學分置換等教學改革更加難以實現。
3 高職院校開展微課程教學的幾點建議
現階段,高職院校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升級轉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其相對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為微課程的應用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結合作者十多年來對高職教育的理解和實踐,對高職院校開展微課程教學提幾點建議:
1、加強微課程的研究和設計。微課程在形式上是一門完整的課程,應具有相應的課程標準。目前還沒有極具說服力的實例研究如何設計、開發與實施微課程。高職院校微課程的設計既要兼顧課程的整體性,還要凸顯高職課程與崗位職責對接的特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傳遞豐富的信息,這就需要對微課程設計的理論、策略、方法、流程、技術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可以推廣的標準。在對微課程本身進行研究外,加強對教師信息化環境下的微課程設計的培訓,轉變教學理念,提高利用信息技術開發課程的能力。
2、組建專業的微課程制作和管理團隊。微課程的制作不僅需要教師懂專業,還要熟練掌握日新月異、紛繁復雜的微課程制作技術和一定的網絡課程管理能力,這對于本來就承擔大量教學任務、科研壓力、企業實踐要求的高職教師而言,困難重重。因此,高職院校至少應該在學校層面組建專業的微課程制作團隊和管理團隊,不僅可以提高微課程制作效率和水平,還可以加快微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和普及。
3 拓展微課程的應用領域。目前微課程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初見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高職院校除了學歷教育之外,還承擔了為行業、企業服務的責任,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開放的、共享的教育資源,應該充分拓展其應用領域和服務功能。高職院校可以根據企業要求,設計針對入職培訓、崗位培訓、崗位晉級考核等方面的微課程;還可以借助微課程向公眾傳授科普知識和生活常識等。拓展微課程的應用領域將對教育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機遇。
參考文獻
[1]姜玉蓮,微課程研究與發展趨勢系統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2)。
[2]李巧芳、楊文美,我國微課程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0)。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4]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