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慧
摘 要:分析我國腐敗中的新特點,論述腐敗對國家造成的巨大危害,探討國家審計對預防和懲治腐敗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國家審計作為一個履行經濟監督的職能部門,是實現權力制衡監督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在關注中央宏觀調控措施的貫徹落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揭示和反映體制機制以及政策措施層面存在的問題,促進政策、制度的落實和完善,發揮審計的建設性作用,加大民生資金審計力度,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全面闡述審計對推動國家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國家審計;預防;懲治腐敗;作用
腐敗是一個歷史性和世界性的現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內容和表現形式。在當今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期的新形勢下,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腐敗現象在一些領域仍處于高發、易發狀態。這對國家的良治帶來了極大的隱患。但是由于腐敗的種類繁多,發生的領域不同,審計所具有的審計手段和作用有限。國家審計如何在預防和懲治腐敗中發揮建設作用,是本課題所要探討的應有之意。
1 當前我國腐敗現象的新特點
通過對近年來的典型案件進行分析,發現當前我國的腐敗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由收錢收物的“硬腐敗”發展為接受各種服務、旅游出國等“好處”的“軟腐敗”;由個人撈錢的“小腐敗”上升為集體福利、揮霍公款的“大腐敗”;由內資企業的“內資腐敗”發展為外資企業參與商業賄賂的“外資腐敗”;由一人出事的“單案”擴大為一揪一串的“窩案”,可以看出當前的腐敗具有以下明顯的特征。
(一)高級別官員腐敗案越來越多。從職務特點看,高中級別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腐敗犯罪上升速度很快。黨的十八大以來,省部級及以上落馬官員已達71人。地廳級被查處的官員更多。并且,這個數據隨著反腐力度的加大還會增長。
(二)涉案金額越來越大。當前被查處的腐敗案件涉及的金額巨大,動輒就是上千萬甚至上億元。2009年查明涉案的31位國企企業家犯罪涉案金額累計達34億元,人均高達1億元;其中涉及貪污、受賄的國企企業家30人共計貪污、受賄9.3億元,人均3109萬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國企企業家9人,累計挪用公款12.9億元,人均1.4億元。2011年移動腐敗案,涉案11人,金額達5個億。2012年至2013年腐敗案涉及的人更多,金額更大。可以說這些年來腐敗官員的胃口越來越大,數額越來越大。而且這只是計算可以看得到的顯性成本,而真正的考慮到因為官員貪腐而造成的隱性的損失,更是無可估量。
(三)個體向群體性腐敗發展。突出表現為:一是涉案人員眾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喪失黨性原則,形成了具有緊密人身依附性質的關系網。部分群體結成了腐敗的攻守同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更有甚者還丟卒保帥,從而維護腐敗群體所謂的“核心利益”。三是家族化。家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腐敗全家遭殃。四是圈子化。目前社會上流傳著干部“進了班子還要進圈子,進班子不進圈子等于沒進班子,進了班子不如進圈子,進了圈子不進班子等于進了班子。”不入圈子的干部即便被提拔,也往往被孤立起來,使正直的干部越來越難以生存。
(四)權錢交易期權化。所謂“期權兌現”是指在受賄者被處罰后,行賄者對已不再是官員的該落馬貪官給予巨額補償費,為之補償受賄遭到的懲罰(刑期),這種所謂的“精神補償費”具有很強的效仿性,它的出現助長了貪官受賄的勇氣。一是其隱蔽性較傳統的腐敗方式更強。有些腐敗分子在位時候可以不貪污受賄一分錢,等到“安全著陸”以后再由以前的辦事對象給予其以前約定的好處。再者,這種期權兌現利益一般比較豐厚,即使短期入獄也讓這些官員覺得值,從風險收益方面衡量考慮比較劃算。
(五)腐敗方式和手段復雜化。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拍賣等方面的反腐敗措施相對比較少,導致新興領域腐敗案件頻繁發生,在這些領域中,腐敗呈現出金融化、虛擬化特點。同時轉移方式高科技化。比如:用現金走私來轉移;替代性匯款體系在中國主要表現為以非法買賣外匯、跨境匯兌為主要業務的地下錢莊;利用經常項目下的交易形式向境外轉移資產;利用投資形式向境外轉移資產;利用信用卡工具向境外轉移資產;利用離岸金融中心向境外轉移資產;海外直接收受;通過在境外的特定關系人轉移資金。這些方式的共同點就是高科技、高智商、復雜化。
2 腐敗對國家良治造成巨大危害
無論是對國家、社會還是個人來講,腐敗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擾亂市場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平正義、侵害人民利益,是國家治理實現良治目標最嚴重的威脅之一。
(一)腐敗影響政府公信力,不利于推進政府改革。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公眾信任和認可的能力,關系政府工作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是人民群眾對政府滿意度和信任度的反映。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如果一個政府得不到民眾的信任,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必然受到影響,長此以往,還將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產生威脅,而腐敗行為的發生就是對政府公信力的極大損害。另一方面,腐敗的存在也會降低政府行政效率。機構設置合理、制度建設科學、人員素質良好是政府高效運轉的基本條件。而腐敗分子在選人用人上往往任人唯親、買官賣官,導致部分不作為或不能作為的人充斥到行政隊伍中,而這些人又以如此方式開展工作,形成惡性循環;又或者腐敗分子形成利益集團,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往往阻礙政府改革的推進。
(二)腐敗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行為,其目標是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具體說來就是合理和效率。而腐敗行為的發生,則往往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科學,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比如在國家建設項目和土地出讓過程中,規定要實行招投標機制,就是為了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但在招投標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腐敗行為,致使最應該中標的人或組織落選,而通過行賄手段的人或組織得到項目和土地,容易導致建設的項目不達標或者國有資產的流失,嚴重違背了市場公平競爭的原則,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阻礙了經濟健康發展。
(三)腐敗損害社會公平正義,不利于和諧社會建設。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其主要特點就是以法律、制度、規則為準繩,任何人不能凌駕于其之上。只有在這種環境中,公民才能對社會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有機會靠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中國夢。而腐敗行為則是以人的個人意愿代替法律制度,將個人的意志凌駕于規則之上,讓其他人不能獲得其應得的利益,無法行使其應有的權力,是嚴重損害公平正義的行為。
(四)腐敗侵害人民利益,不利于保民生政策目標實現。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如今,我國國力顯著增強,但是,民眾的收入增長卻趕不上國家財富的增長,形成了國富民弱的現狀,如何解決這一狀況,也是黨中央、國務院特別關注的,多次強調和采取措施,要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而腐敗行為,使國家的強民惠民政策不能有效的落到實處,極大地損害了人民利益,有悖于我黨的執政理念。例如在征地拆遷中,存在強拆和補償不到位的情況,讓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土地的同時也讓他們看不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嚴重損害了被拆遷農民的利益,引起了社會的不穩定。
3 國家審計在預防和懲治腐敗中的重要作用
國家審計具有反腐倡廉的作用,這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腐敗是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的行為,其核心是權力的濫用,而國家審計依法用權力制約權力,對權力運行進行有效的監督,通過發揮預防、揭示、抵御的“免疫系統”功能,可以有效地防止權力被異化或濫用,是推進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
1、國家審計可以最早預知風險和苗頭,能起到預防作用。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普遍加強了對行政事業收費和罰沒收入的“收支兩條線”管理,建立健全了有形建筑市場,推行了政府采購制度和會計委派制度,積極推進預算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等等。那么,為了保證和促進這些決策和部署的實施,各級審計機關在直接參與有關規定、措施的制定或具體組織實施的同時,充分發揮職能優勢,通過財政財務審計、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對各地、各部門的貫徹落實情況實施了有效監督。與此同時,審計機關從反腐敗斗爭的大局著眼,堅持“審、幫、促”相結合,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探索通過改革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途徑,特別是通過對經濟領域里帶有普遍性、傾向性或者某些制度、政策方面帶有缺陷性的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分析,努力找出產生腐敗問題的背景原因以及與此相關的體制根源、制度根源,在及時反饋各類審計信息的同時,提出在體制改革、制度完善、加強管理、健全機制等方面的建議,促使各級政府和決策機關及時采取措施,從宏觀上、源頭上解決問題。
2、國家審計是發現違法違紀線索的重要渠道,能起到揭示作用。審計的揭示功能,主要表現在發現并查處違法違紀線索方面。其重要渠道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點關注財政、金融等領域資金安全,揭露經濟運行中重大的體制性障礙、制度性缺陷等問題,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效實施,維護國家經濟運行安全;二是抓好民生資金和民生項目的審計,揭露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推進社保制度的不斷完善,促進社保政策的有效落實,確保社保資金的合理投入與安全完整;三是強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及重大建設項目審計監督,揭露經濟領域重大違法違紀問題和經濟案件線索的查處力度,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和反腐倡廉建設;四是重點關注黨政領導關心、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揭露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重大問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促進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和落實,加快廉潔政府、法制政府、服務型建設步伐;五是加強對對土地、礦產、森林、海洋等重要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情況的審計,揭露和查處破壞浪費資源、國有資源收益流失、危害資源安全等重大問題,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議,促進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
3、國家審計督促被審計單位加強整改,能起到抵御作用。各級審計機關要結合實際,緊緊抓住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公眾關注,以及一些“屢查屢犯”的問題。一是要加大審計整改力度,并按照監督與服務并重的原則,積極幫助被審計單位從更深層次查找原因,促進其建章立制,發揮好審計自身所具有的“抵御”功能;二是進一步探索由本級政府向人大報告審計整改結果的機制,促進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效果,發揮好人大監督機關的“抵御”功能;三是創新審計結果公告制度,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告審計查出的問題,既對審計質量能否得到社會公認是一種有效監督,同時,又能充分發揮輿論工具和社會公眾對審計查出問題的“抵御”功能,有利于加快整改和提高整改質量。
參考文獻
[1]湯小莉.審計機關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研究「J」.會計之友,2013,(01).
[2]劉春華,王羚.國家審計與反腐倡廉「J」.審計研究,2012,(02).
[3]元方.關于我國地方政府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