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煌
摘 要 能充分實現(xiàn)傳道與受道的平衡便是最好的師生關系,而這又需要師生,特別是老師堅守理性并在情感上有所克制,讓情感自然流露而不過分渲染。同時,最好的師生關系還應是最平等的師生關系。亦師亦友般的平等對話與彼此守望,是最為理想的狀態(tài)。
關鍵詞 師生關系 傳道 理性 平等
中圖分類號:G45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9.041
What is the Bes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O Yuhu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Preaching and balance can be fully realized by the channel is the bes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hich in turn requir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teachers adhere to the rational and the emotional restraint, so that the natural expression of emotion and not exaggerated. Meanwhile, the best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hould be the most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Mentor equal dialogue with each other like a watch, it is the most ideal state.
Key word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eaching; rational; equality
1 最好的師生關系寓于傳道與受道的平衡中
師生關系是教育的永恒話題。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師生,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就有什么樣的師生觀。教育盡管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研究對象,但它總歸存在于師生相處之中。哪里有師生,哪里就有教育。我們有理由相信,最好的教育便在最好的師生關系之中。那么,什么又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呢?當孔子與子路、曾皙等人圍坐在一起,暢談志向時;當蘇格拉底詢問希庇阿斯“美”的本質(zhì)時;當陶行知先后掏出四顆糖果結束與學生的交談時,我們似乎從中發(fā)現(xiàn)了能充分實現(xiàn)傳道與受道的平衡便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依賴源于自身對知識的渴求與崇敬,而老師就如同知識與真理的化身,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主要途徑。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韓愈也認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可見,老師的威信來自于對真理的掌握與傳授。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這點,師生之間尤其是老師在情感上應有所克制,以免知識附著上主觀的價值判斷和情感色彩從而有損其準確性與客觀性。一些中小學老師上課,以及一些所謂的勵志家到學校宣講孝道感恩時,用極盡夸張的肢體和極富煽動性的語言,惹得同學們一個個哭得淚流滿面,然而搞教育不是搞傳銷,老師應教導學生保持冷靜與克制,而非不理性的激昂與亢奮。當然,節(jié)制并不意味著壓抑情感,而是為了強調(diào)別刻意張揚。走向過于理性以至于冷漠,否則那又是另一種極端了。師生相處中,情感不經(jīng)意間地自然流淌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這是一種怎樣的“不經(jīng)意”呢?在武漢某大學的一次課堂上,一位同學遲到了幾分鐘才進來,課堂里的坐位都坐滿了,這時老師卻走了出去,過了一會兒他從外頭搬了張椅子進來,說“同學,請坐,以后不要遲到了。”這位同學的眼淚馬上流了下來。在這件事情中,老師表面冷靜而內(nèi)心對學生充滿關懷的形象深入人心。師生相處中,特別是老師,拿捏好理性與感性的分寸尤為重要,過于感性,甚至是盲目、狂熱的情緒,將使教育貶值;過于理性,甚至是壓抑個人情感,同樣是壞的教育。我們也有看到過一個很難說是正面的例子,一名教師收到了女兒的病危通知書,但她強忍悲痛的心情,堅持把課上完,才趕去醫(yī)院,錯過了見女兒的最后一面,遺憾終生。我們無法否認這位老師的敬業(yè)精神,更沒有資格去過多評論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師,只是倘若她班上的學生知道了事情的緣由,這是否又是一個積極的影響呢?
人們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借此表達對老師的特殊情感。首先,這種情感既是對教師的肯定,其本身也是具有深刻意義的。如果不是對教師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人們又怎么會用一種血濃于水的關系來比擬師生關系呢?學生時代的諸多知識點總是不免遺忘,但與老師的那份情誼和感動,卻能讓學生銘記一生。夸美紐斯也曾說“老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然而,近些年來,常發(fā)生老師打罵、虐待和猥褻學生等等的事情,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人們對于教育,對于老師的印象更是蒙上了一層陰影,這些還是顯性的。隱性層面的冷嘲熱諷等語言暴力,歧視、輕視學生的事情也許由于其隱蔽性而更具有危害。諸如家長沒給老師送禮,老師給學生臉色看;學生沒報老師的輔導班,老師從此在課堂上將學生邊緣化,耀武揚威地行使著自己的“權力”,這類事情極有可能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師生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利益關系,變成了上下級的服從關系。
“在事實世界中,教師只教書不育人。教師把教書看作一個賴以養(yǎng)家糊口的職業(yè)。教書對他來說是一樁苦業(yè),因為教書不是他的生命追求。如果教師感覺他有更好的養(yǎng)家糊口技能,他會離開這個職業(yè)。教師之所以還在干這個職業(yè),一方面是因為他沒有更好的謀生技能,另一方面是因為有各種規(guī)章制度束縛他必須干,他抽不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其他技能。教師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從事這個職業(yè),導致他對這個職業(yè)沒有任何認同感,并以此為苦。”①老師究竟怎么了?堅持教育理想的老師被當成了傻子和迂腐之人,大肆撈錢的反倒被譽為成功者。教育并不排斥金錢,在很大程度上,教育也需要在金錢的滋潤下,才能辦得更好,老師也不是被要求就做一個淡泊名利之人,好的老師配得上更優(yōu)渥的福利待遇,這也是對教育的一種尊重。我們反對的是,老師將教育視為個人上位的手段,將學生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將學生物化、客體化就是對人性的違背,就是反人性的。教育界的人們一談起這類問題,總免不了歸因于師德敗壞,真的只是師德嗎?他們忘了我們正處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也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期,很多所謂的教育問題其實都是社會問題,很多傳統(tǒng)的教育問題,也不再是強調(diào)教師奉獻和改進教學方法就能解決得了的。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再一味地談師德,似乎讓人感覺蒼白了些。學校師范生的培養(yǎng)以及教師資格考試,可能更多的是側重于教師的學科能力,這固然有利于教師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學科人,可這種從知識本位出發(fā)的邏輯,不免忽略了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人”。教育工作者首先也應該成為一名“老師”,然后才是一名“語文老師”、“數(shù)學老師”等。
老師確實是需要浪漫情懷和奉獻精神的,但當這一職業(yè)變得過于崇高了,不僅會給教育工作者帶來壓力,學生的位置又應該擺在哪兒?社會和學校都對老師寄予厚望,同時也提出了太多要求,教育理想和殘酷現(xiàn)實的碰撞,將老師擠壓得喘不過氣來,有的老師在苦苦的探尋中,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平衡,智慧地處理好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然而更多的老師,往往只能陷于苦悶中,屈從于養(yǎng)家糊口的現(xiàn)實。老師畢竟是老師,一味強調(diào)“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犧牲奉獻倒不如回歸職業(yè)道德,學生也不是可以任由園丁剪裁的花朵,學生會長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模樣。只有首先明確了師生是人與人的關系,才可能實現(xiàn)師生平等。這種平等關系又正是教育的精髓,因而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不說“教育猶如植樹育林”這類中國式思維的話。所以一定要打比喻的話,只能說最好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大樹與小樹之間彼此獨立地站著,卻又互相守望。這一切都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師生之間亦是平等對話的,只有看問題的深淺,沒有身份上的限制,學生和老師都有充分表達思想的權利和自由,實現(xiàn)了平等對話,才能有彼此真正的傾聽和尊重。
2 最好的師生關系寓于師生相處之間的平等狀態(tài)
最好的師生關系還應是最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人格方面是完全平等的,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是天賦的‘人權或基本權利。教師要擺正自己,把自己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上。正如一些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教師可能會在教育活動中承擔領導者的角色,但他實際上僅僅是作為學習群體中的一個平等的成員,教師在這個群體中處于‘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②然而為平等而平等,是實現(xiàn)不了平等的。即便所謂的實現(xiàn)了,也很可能停留在形式上,因為平等的內(nèi)核少不了理解、尊重和善意。如果老師不能理解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差異,以足夠的善意來相處,老師就算俯下身子,也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無法實現(xiàn)心靈上的平等。事實上,打開心扉比俯下身子更為重要,不先讓學生走進老師的心扉,又如何讓學生指明自己的內(nèi)心之路?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著老師們的思維,不愿意甚至是害怕學生看透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而用教師權威的面具去偽裝自己,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學生產(chǎn)生了疏遠感,又何嘗不使老師活得更累?
老師應該如何擺正心態(tài)呢?首先意味著不要將自己的奉獻與付出視為一種施恩。“施”這個動作就蘊含著上位者對下位者的贈予,學生不是老師的下位者。學生的成長歷程正如一段旅行,老師扮演的角色只不過是旅行者途中的引路人,旅行者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如果他愿意,可以將旅途得以順利進行歸功于引路人,但他也可以不這么做。師生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老師不會高人一等,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一個學生,只能些許點撥到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成長。“師恩浩蕩”只是語言修辭上的用法。然而有德行的老師,越是將學生取得的成就視為學生個人的功勞,學生越會對他充滿感激之情。此外,不可能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與學生打成一片,畢竟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性格和教學風格。但無論何種性格的老師,都應該心向著學生,愿意去親近學生,與學生真誠相處,而這些都是實現(xiàn)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必要條件。
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而言,首先則是要承認在學識和閱歷上遠不如老師,是不平等的。知識上的不平等,正是“教”和“學”的基礎。但在虛心學習的同時,也要有敢于質(zhì)疑、敢于表達不同觀點的勇氣,不應像顏回那樣,“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從不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異議。也不應像明代學者宋濂求學時,“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那般過于小心翼翼。現(xiàn)代的師生關系應保持著自然舒展的狀態(tài)。這也是自然教育所一直推崇的,學生應有充分表達自我、展現(xiàn)自我的空間,而不至于被老師的表現(xiàn)欲所擠占,或攝于老師的權威而畏手畏腳,有所保留,學生應該敬畏的是真理,而不是老師,亦師亦友的師生狀態(tài),更能觸碰到教育的真諦。
老師與學生在交往中,能充分實現(xiàn)傳道與受道,保持理性克制又在情感上自然流露;彼此平等對話而又相互守望——便是最好的師生關系。
注釋
① 熊華軍.師生關系的三重境界[J].大學教育科學,2010(6):62-65.
② 曹建江.應到建立怎樣的師生關系[J].上海教育,2004(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