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婷
【關鍵詞】反思策略 課堂教學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20-01
弗賴登塔爾認為,反思是對數學思維的一種審視,也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一味強調技能訓練,粗暴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同時在操作活動中也忽略思維引導,導致學生數學經驗的缺失,思維流于膚淺,數學課堂也變得低效甚至無效。針對這一現狀,有經驗的教師會通過有效的活動引導,建構反思策略,聯結學生的已有經驗,使其從散亂的感性體驗中獲得理性思考,落實數學教學中的“四基”目標,讓數學課堂綻放光彩。
一、創設認知沖突,制造反思機會
反思是對固有思維的一種重新審視和認定,也是對自我思維的否定和再思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教學時,教師要深入教材,結合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創設具有矛盾沖突的認知問題,給學生創造反思機會,使其能夠重新審視教學內容,建構數學意識。
例如,在教學路程問題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AB兩地全程500千米,甲乙兩車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甲車速度為60千米/時,乙車速度為40千米/時,兩車行駛3小時后,距離有多遠?這道題難度并不大,但在解答時,學生還是犯了錯誤,有學生這樣列式解答:500-(60+40)=400(米)。面對這樣的解答,筆者并沒有馬上做出評判,而是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反思:這里的500是什么?60和40是什么?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路,發現60和40都是車的時速,而500是總里程。顯然,路程和速度是不能直接相加減的。筆者又繼續引導學生進行審視:題目中給出了哪些數量關系?要求出什么?學生根據提示,找到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然后結合“路程=速度×時間”求出甲車3個小時走的路程是180千米,乙車3個小時走的路程是120千米,根據總路程,就可以得到要求的結果。
通過教師的反思引導,學生能夠正視并審視自己的錯誤,積極探究,找到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完成對自我思維的批判性再思考。這種引導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了數學思維。
二、加強策略引導,構建反思意識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新知的建構來源于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經驗。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也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要尊重這一客觀事實,將學生的獨特思維轉化為學習動力,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思維平臺,并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加強策略引導,幫助學生構建反思意識,促進知識體系的內化。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的面積》時,在學生初步掌握了三角形面積推導公式之后,筆者分三個層次進行反思引導:層次一,反思推導過程:想一想,我們是怎么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學生回顧整個過程,認識到是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銳角、直角、鈍角)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然后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層次二,反思推導策略:想一想,你運用了什么數學思想?你能舉出更多的例子嗎?學生認為公式的推導運用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即將難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容易解決的問題。類似的例子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長方形的面積推導;層次三,反思拓展:你能根據推導過程,提出一些問題嗎?學生根據整個推導過程,將所學知識融合起來,提出了如下問題:一個三角形的面積一定等于平行四邊形的二分之一嗎?為什么?三角形怎樣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有什么關系?由此,學生一方面鞏固了舊知,另一方面則通過有序反思,提升了思維能力。
三、強化思想滲透,培養反思能力
反思是一種思維能力,教師要從教材入手,強化反思策略的滲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反思,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發展反思技能。如何進行反思滲透呢?筆者從兩方面入手:其一,在教學難點處進行滲透。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異分母分數》時,筆者讓學生反思:為什么要通分?通分有什么作用?其二,要在教學建模處進行滲透。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混合運算》時,筆者讓學生通過多次嘗試活動,建立運算模型,而后展開反思:運算符號為什么很重要?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為什么?通過對兩個方面的反思引導,學生一方面能夠掌握算理,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則能夠讓數學問題變得簡單,由此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展思維空間,發展數學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是教育的需要和目標要求,教師要給予足夠的耐心,給足學生時間,引導學生一步步形成反思的良好習慣,發展靈活的數學思維。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