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昊
【關鍵詞】 數學教學;觀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7—0043—01
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有目的、有計劃、比較系統、持久的知覺活動,是人們從現實活動中獲得感性認識的主動積極的活動形式。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適應時代發展和培養新一代的需要,也是課堂教育的首要任務。那么,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認識數學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觀察是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途徑,是把感性認識進行思維加工的前提,是一種主動地對數學符號、字母、數字、圖形等產生好奇的、積極的感知活動,是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數學信息、聯系數學知識、構造數學模型,進而發現數學規律并進行基礎開發和拓展研究的前提。可見,觀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首先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要告訴學生觀察的重要性,并教育學生要做觀察的有心人,引導他們主動觀察。
二、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而要達到觀察的目的,必須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有了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提高觀察的效率。數學是一門規律性非常強的科目,教師可以利用圖形的旋轉、平移、合并同類項、方程的化簡等展示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數學學習中通常用到的觀察方法有:一是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二是分析觀察,尋找隱含條件;三是實驗觀察,探索規律;四是正逆觀察,開拓思路;五是歸納觀察,得出結論;六是綜合觀察,系統強化。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要想讓學生通過觀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或者理解數學規律,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圍繞要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觀察,分清主次關系。在觀察過程中,要求學生注意一些細節,若只是隨意地瀏覽,則只能看到雜亂無章的數學現象,觀察不到事物變化的本質和規律,這時就需要教師恰當而適時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結合觀察練習,對學生進行觀察品質的培養。
四、提供更多的觀察機會
觀察事物或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前,教師只有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或解決的問題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進行觀察。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有不同的目的,教師在解決問題之前,要告訴學生將要做什么,這個問題是為了觀察什么現象或是為了驗證什么假設,還需要注意什么問題等等。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并通過研討得出正確結論。
五、創設情境激發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觀察積極性最好的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觀察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并憑借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做好觀察活動的準備工作,且要盡量把觀察活動設置在科學規范的條件下,為學生創設觀察、研究的情境。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只有長期觀察,才能捕捉到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現象和規律。要培養學生全面的觀察能力,就必須要求學生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同時還要打破教學時空的限制,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觀察。
總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不斷發現新的、更有效的方法,以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觀察意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