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軍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通過從低年級抓起,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樹立大語文閱讀觀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能力。講讀課文和作文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使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關鍵詞 小學 閱讀能力 習慣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0069-02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所以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它所用時間最多,因此閱讀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質量。對提高小學生識字質量、聽說表達能力、作文能力、增加知識儲量、發展智力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從低年級抓起,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包括:細致耐心閱讀、積極思考主動發問、對閱讀文字材料進行圈點批注、摘記、認真書寫讀書筆記等習慣。圈點批注的內容,應是學生閱讀時認為重要的或精彩的部分。這些內容不是在表現中心思想時起重要作用,就是在藝術手法上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學生通過圈點和批注,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若是再多體會,更是把閱讀的內容條理化、系統化,寫成讀書筆記。
摘記,是把閱讀材料中好的詞句、語段摘抄下來,做為自己以后寫作素材積累起來。讀書筆記,既可摘記作品里的精彩內容,又可對所讀內容進行分析點評,這樣不但加深了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同時又訓練了表述能力,長期堅持不但提高作文能力更能提高語文綜合水平。
二、樹立大語文閱讀觀,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靠閱讀教材上的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大的語文教學觀,引導學生在學習好教材內課文的同時,主動找課外讀物閱讀,不但要激發興趣,還要培養閱讀習慣和品質。
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教師也一時難以回答,可是發動學生又能把疑難解決。由于學生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并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閱讀能力
首先,指導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閱讀能力。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不會預習時,教師要指導學生讀熟課文,借助字典理解字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邊讀邊想,能準確地回答課文的主要內容。隨著閱讀訓練項目的進行,預習要求也相應提高,在上述訓練的基礎上,再給學生布置方向性預習提綱,讓學生有所遵循,使預習由扶向放過渡。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為大量閱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好的開端。
其次,上好精讀課,教學法。集中識字后的閱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組的訓練重點,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與講讀課文和作文教學相結合,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表述能力的訓練
學生閱讀能力反映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課文中的詞語、句段意思不太懂,學生讀起來必然不流暢;如果意思領會不正確,閱讀時的語調、感情就不恰當、不自如。因此,我們要結合講讀課文深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突破難點,訓練學生理解課文分析課文的能力。學生在閱讀、思考、表述的過程中,會為做對一道題而歡欣鼓舞,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閱讀的信心。這樣學生無形中掌握了各種文體的閱讀方法,閱讀能力,鑒賞能力也隨之提高。
學生閱讀量增加了,那么積累的素材就多了,表述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就強了。同時,還需要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注意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相結合,開始是引導學生多閱讀范文,在班內交流自己習作,長期積累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同時,作文水平會迅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也會有極大提升。
總之,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長期重視學生閱讀理解及其表述能力的培養,就能很快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達到提升能力和提高成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程朝珠.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行動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1.
[2]鄒佳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