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平
摘 要:該文從全力創辦民營林場,推進林區林地合理流轉;大力發展公益林下經濟,促進林區產業優化升級;著力培育皮胎果特色產業,推動多種經營持續發展;強化人才培養培訓,提高產業發展技術含量4個方面論述了馬浪村村級產業發展思路。
關鍵詞:馬浪村;村級產業;現狀;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8-08-02
為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步伐,2013年臨夏州委、州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富民產業培育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若干政策規定》,出臺了25條發展村級產業的優惠政策。為此,2014年我們在廣河縣莊禾集鎮馬浪村進行調研,通過與鄉、村、社負責人、村民代表座談討論,走訪養牛大戶和皮胎果栽植重點戶,實地調查等多種形式,達成了該村發展村級產業應加大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大力培育以家庭散養為主的養殖業和以小麥、油菜、皮胎果、林木育苗、中藥材等為主的種植業的共識。
1 馬浪村基本情況
馬浪村地處廣河縣莊禾集鎮鎮政府東南部,與和政縣、康樂縣和甘肅省太子山自然保護區接壤,地處林區緩坡丘陵地帶,屬二陰山區,氣候溫涼濕潤,海拔2 200~2 500m,年均氣溫5.1~6.0℃,無霜期140d,年降水量659.6mm,土壤以黑土為主,自然植被為森林草原植被帶,植物種類豐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馬鈴薯、油菜等;中藥材有當歸、黨參、柴胡等;牧草有紫花苜蓿、燕麥等;林果樹種有皮胎果、青海云杉等。2011年廣河縣林業局編制的《廣河縣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報告》中顯示,馬浪村全村國土總面積1 068.0hm2,其中林地面積800.4hm2(有林地386.0hm2、疏林地12.1hm2、灌木林地181.9hm2、無立木林地99.0hm2、宜林地121.4hm2),占國土總面積的74.94%;耕地面積236.1hm2,占國土總面積的22.11%;其它用地面積31.5hm2,占國土總面積的2.95%。森林覆蓋率36.14%。該村是一個以回族、東鄉族聚居的純少數民族貧困村,轄13個社,406戶2 014人,人均純收入2 730元。
2 村級產業發展現狀
2.1 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 在縣、鎮政府的正確引導下,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引進示范種植雙低油菜,有效提高了農業種植業收入,種植業占人均純收入的20%。
2.2 特色林果業初具規模 馬泉村屬林區,山多地少,冷涼陰濕,適宜于發展皮胎果等特色林果產業。為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生態立州”發展戰略,州科技局把發展皮胎果產業作為山區農民增收的一項措施,進行幫扶,幫助栽植皮胎果16.7hm2。
2.3 畜牧養殖業不斷壯大 為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農牧穩州”發展戰略,結合甘肅省雙聯行動,廣河縣提出了“聯村聯戶共致富,養牛養羊搞勞務”發展舉措,農民發展畜牧養殖的積極性不斷提高,養牛養羊收入進一步提高,畜牧養殖業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30%。目前大牲畜存欄2 330頭(只、匹),其中牛450頭、羊1 800只、馬(騾)80匹、雞1 000只。
3 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農業生產條件差,農作物產量低、品質差;牛羊養殖以舍飼為主,規模小、分散;科技含量低、投入少;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經濟、文化落后。
4 村級產業發展的思路
4.1 全力創辦民營林場,推進林區林地合理流轉 馬浪村地處林區,創辦民營林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州、縣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要按照《甘肅省林業廳關于促進民營林場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有關精神,正確引導農民及社會各類投資主體利用流轉或承包林地,組建家庭林場、聯戶林場、股份制林場、股份合作林場等多種形式的民營林場。在不改變林地性質和林地用途,確保生態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特色優質經濟林、林木種苗花卉以及林下種植、養殖、森林旅游等長短結合、立體經營、生態循環產業,確保生產出綠色、安全、放心的生態產品和林產品。州、縣林業部門要按照生產經營規模化、從業人員知識化、生產技術標準化、林場管理企業化、林場經營品牌化、綜合效益最大化的標準,建立、培育和扶持1~2個縣級示范民營林場,發揮典型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全村民營林場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4.2 大力發展公益林下經濟,促進林區產業優化升級 馬浪村的集體林地和個人林地區劃界定國家級二級公益林349.9hm2、地方公益林45.1hm2。界定為國家級公益林的林地,《甘肅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管理實施細則》規定由中央財政安排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每年每667m2補償15元,其中9.75元為公益林管護補助支出,用于管護、營造公益林的經濟補償。在淺山區公益林下發展養禽(草雞、烏雞、珍珠雞、火雞等)、養羊等養殖業,種植中藥材(柴胡、黃芩、板藍根、芍藥、牛蒡子等)、林木育苗(青海云杉、樟子松等)等種植業,發展以農家樂為主的休閑游、生態觀光游等旅游產業。發展林下經濟必須以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為目標,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林權流轉為依托,以扶持服務為保障,逐步實現生產經營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商品化,提高林區林業綜合效益,推動公益林下經濟持續發展。
4.3 著力培育皮胎果特色產業,推動多種經營持續發展 村域生態環境適宜皮胎果、青海云杉、樟子松、小麥、油菜、秦艽、冬花、當歸、黨參、黃芩、紫花苜蓿、燕麥、箭舌豌豆等種植,應大力發展皮胎果商品林。耕地宜選用皮胎果+小麥、皮胎果+地膜油菜、皮胎果+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燕麥、箭舌豌豆等)、皮胎果+中藥材(秦艽、冬花、當歸、黨參、黃芩等)、皮胎果+林木育苗(青海云杉、樟子松等)等經營模式。坡度小于25°的宜林荒山荒地宜選用皮胎果+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等)和皮胎果+中藥材(秦艽、牛蒡子、防風等)等經營模式。按照適度規模、產業化、集約化、標準化、商品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村級產業,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優勢,努力提高耕地或宜林荒山荒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佳效益。
4.4 強化人才培養培訓,提高產業發展技術含量 人才是發展產業的先決條件。州、縣、鄉各級政府及科技、業務主管部門要把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列入議事日程,常抓不懈。針對馬浪村產業現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外出務工人員及畜牧養殖、農林種植土專家、技術能手,使他們成為各行各業的行家和能手,帶動村級產業發展;組織州、縣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產業培育試驗、示范與推廣,開展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培訓、指導農民技術員,為村級產業發展儲備技術和人才,促進村級產業健康發展。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