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作為一堂重要的理論探究課,怎樣把理性的思辨展現為感性的體驗,在略顯枯燥的理論探究中激揚思維、滌蕩心靈,這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智慧。有效驅動學生的思維,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高中物理;激發思維;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4-0049-03
【作者簡介】浦建軍,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江蘇無錫,214105)教師。
一、問題驅動,激發學生思維
問題1:我們可以怎樣表示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生:公式表示,x=vt。圖像表示,x-t圖像反映了任意時刻的位移。
師:請畫出x-t圖像及對應的v-t圖像(如圖1)。v-t圖像能否表示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生:根據公式可知,圖像中矩形的面積可以表示時間t內的位移。
師:在圖像中畫出矩形。位移是矢量,有正負,圖像中如何體現正負?請結合圖2分析。
生:由圖像可知,物體沿某方向勻速直線運動時間t1后,又返回走了t2時間,物體的位移應是x=v1t1-v2t2,從圖像看剛好是上下兩個矩形面積之差。v-t圖像中面積的正負可以表示位移的正負。
把物理公式與函數圖像或幾何圖形結合思考,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數與形兩者是統一并可以相互轉化的,“以數解形、以形助數”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新思路。
【設計意圖】高一新生剛入學不久,還沒有完成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邏輯思維能力、知識應用水平、推導運算能力等方面都處于較低水平。從學生最熟悉的勻速直線運動開始探討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是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給學生搭建認知的“腳手架”。從公式x=vt和圖像兩個不同層面表述,既能反映出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也能表現出學生思維的開放性。v-t圖像的追問則是引導學生從數形結合的思路研究問題,融入了思維方法教育,數形結合的新思路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為下面的研究做好了知識、方法、心理的鋪墊。
二、問題辯論,深化學生思維
問題2:本章主要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我們又可以怎樣表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生:變速運動的位移應該是平均速度乘以時間,x=vt。
師:請畫出圖像(如圖3),所畫圖像是怎樣表示位移與時間的關系的?
生: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相同時間內的位移越來越大,x-t圖像的斜率是變化的,所以是曲線,同樣能反映任意時刻的位移。
師:從數形結合的角度考慮,你畫的曲線可能是數學中的什么函數?
生: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矩形面積可以表示位移,據此我認為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也應該有一個矩形,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是不變的,所以a-t圖像中矩形可以表示位移。
師:你已經學會了使用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很好。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矩形面積表示位移是從數形結合即從公式到圖像得出的。你可以據此證明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嗎?
生:a-t圖像中矩形面積為at,而v=at,不代表位移。根據類比,我覺得v-t圖像中的梯形面積可以表示位移。
師:在v-t圖像中畫出梯形(如圖4),你的理由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最簡單的勻速直線運動到較為復雜的勻變速直線運動,讓學生在“形異質同”的比較中進行思維碰撞,大膽猜想,驅動學生主動思考,利用類比思想猜想可能的結論。通過師生對話,在問題的思辨中逐步深化認識。
問題3:有兩輛車,甲車做初速度為v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乙車做速度為v0的勻速直線運動。兩者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5。在時間t內,乙車的位移在圖中如何表示?
生:用矩形面積表示。
且因甲車的平均速度較大,相同時間內,甲車位移大于乙車位移。
師:若乙車運動變為兩段勻速直線運動,乙車位移怎樣表示?四段勻速直線運動呢?
生:兩個矩形面積之和,四個矩形面積之和。
師:若乙車運動變為8段勻速直線運動,乙車位移怎樣表示?16段呢?32段呢?100段呢?
生:8個矩形面積之和、16個矩形面積之和、32個矩形面積之和、100個矩形面積之和。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圖5中畫出每個問題的圖像(如圖6),標注出每個矩形。
師:你有什么新發現?
生1:不管怎么分,由于是勻速直線運動,總位移等于所有矩形面積之和。
生2:我從老師畫出的v-t圖像中發現,矩形的個數越多,越接近梯形的面積。
生3:我認為不管怎么分,所有矩形的面積之和應該小于梯形面積。
師:你們的“發現”都有道理,有的同學是從直觀的圖像得出的結論;有的同學是在圖像的基礎上進一步聯想,猜想出的結論;還有的同學是在類比遷移中深思熟慮的結果。就以100段為例,大家發現矩形的寬已經無法在圖中畫出了,它是一個很狹長的矩形。假如分成1000段,矩形的寬更小了。假如可以分成足夠多的等分,矩形的寬就成了“點”,矩形就成了我畫的一條條“豎線”。大家覺得這些“豎線”的面積累加起來等于梯形面積嗎?此時乙車的運動與甲車的運動有什么關系呢?
生:所有矩形面積之和等于梯形面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可用v-t圖像中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圖形面積表示。
【設計意圖】物理教學應基于學生的認知建構過程,特別是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方式更利于展現學生的思維路徑,促進學生看清本質,掌握要點。為突破“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可以用圖像中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這一教學難點,教師可通過設置有階梯性的問題鏈,讓學生“可觸摸、可比較”,同時層層深入,激起一個個思維的浪花,實現學生求知欲望的滿足,從而有效拉近探究的新問題與學生原有知識固著點的“潛在距離”,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得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得到積極而有序的提升,也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
三、問題拓展,開闊學生思維
問題4:請你從數形結合的角度,求出圖像中圖線與時間軸圍成的圖形面積即位移。
生:從梯形面積公式可以得出x=v0t+at2。
師:數形結合就是對幾何圖形進行圖形的分割與組合,大家可以相互協作,比一比誰想到的方法最多。
師生探討,還可以有以下方法:
師:我們充分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得到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有多種定量表達的結論,從這些結論中,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我從表達式中發現,平均速度有不同表達。
x=vt=t
剛才在圖像中的曲線應該是拋物線的一部分。
師:很好!物理圖像一般與數學函數有著緊密聯系。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平均速度有著不同表達,大家要靈活應用。如果一個物體的速度是均勻增大的,那么,它在某段時間里的平均速度就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和的一半,即v=。
【設計意圖】“從圖像的面積求解推導位移公式”是教學的重點。教材中只是簡單地從梯形面積公式推導出位移公式,忽視了這部分教學內容的潛在價值。問題4是具有順延、伸展特征的擴展性問題,要求學生不就事論事、就題論題,而是本著促使學生思維向新的廣度和深度發展,從生長點和提高點上設計問題,強調學生從數形結合的思路對幾何圖形進行分割、組合。學習需要開闊的視野、靈動的思維、扎實的基礎,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時學生的學習力在無形中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還會發現,本節課“不經意間”已經解決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另兩個規律——平均速度與時間中點速度的關系、速度與位移的關系,他們強烈體驗到具有開闊而靈活的思維才可以靈巧而高效地學習。
【參考文獻】
[1]佐藤學.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鐘啟泉,陳靜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高凌飚,陳冀平,張軍朋.物理教學與學業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
[3]錢玲,喻潛安.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