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武 楊虎成 安育春
【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四模塊;五策略;六環節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8—0072—02
“四模塊五策略六環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簡稱456模式)是我校在學習蔡林森“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生成地適合我校教學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兩年來,已在學校得到了普遍的推廣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一、四模塊
四模塊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使用的四種主要的學習方式,即學、思、議、練。
1. ?“學”,課堂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主線,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自主學習在先,合作學習在后;學生學習在先,教師講解點撥在后。學生自主學習依據教師設計的學習指導,明確內容、方法、要求、時間,進行生本互動。合作學習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當合作學習遇到困難或學習意見不統一、學生的認識模糊時、知識需要拓展時,教師應及時講解,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 ?“思”即思考。思考貫穿學習的始終。課堂上的積極認真思考,就是要思考所學內容的來龍去脈,它與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在實際中的運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真看書,靜心思考,對知識形成表象認識;對存在的疑惑,通過兵教兵(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討論、爭辯、講解、點撥是一種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從而達到對知識整理歸納,提升內化,形成知識系統的過程;在當堂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完成作業,這個思考的過程是對知識的鞏固與升華。
3. ?“議”即課堂討論。課堂討論是指師生在課堂上圍繞一定的問題,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學習,以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議”建立在學生獨立自主的“學”和積極主動的“思”的基礎上。課堂討論有利于認識的提升、知識的拓展、思維的碰撞與新的觀點的生成,也有利于個體在討論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觀點,加以更正。“議”的內容主要是討論學習指導中提出的問題,更正檢測練習中的錯誤。在“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要能傾聽其他同伴的意見,并對同伴的觀點質疑、辯論。議的過程中,參與面要廣,課堂氛圍要寬松、和諧、自由, 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張揚學生的個性,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練”即鞏固練習。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練習是對新知的延伸和繼續,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和技巧的重要途徑。有目的、有針對性、巧妙又恰到好處的課堂練習,可以使學習過程優化,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學習目標。練習時,要突出課堂學生學習的重難點,達到復習鞏固所學的內容,并促進對內容的理解。練習的形式不拘于寫,而是演、評、畫、游戲、訪問等形式與聽、說、讀、寫巧妙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使其主動練習,使學生在練習活動中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
二、五策略
五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的五種教學策略,包括目標導學、問題引學、生本自學、合作互學和訓練鞏學。
1. 目標導學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有序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并根據目標組織實施教學。運用目標導學能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一個統一明確的要求,使學生學有目標,聽有方向,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以“目標導學”為策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展開一系列教學活動,并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激勵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努力學習。
2. 問題引學。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習和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因而提出問題應成為教學的邏輯起點。問題引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習目標,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點撥等學習方式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策略。問題引學不同于教學過程中常見的一問一答、齊問齊答或半問接答式的隨口而問,也不同于程序教學的程序作業,而是圍繞教學內容和重點難點提出的能引導和激發學生認真讀書,鉆研教材,正確思維,實現預定教學目標的導學問題。這種問題構建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上,是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域內“跳一跳”,通過學生的“學”、“思”、“議”、“練”就能解決問題。
3. 生本自學是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有正確的自學方法后,帶著思考題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學相關的內容,完成檢測性的練習,再通過解決學習指導中的問題,對疑惑、無法解決的共性、個性問題,進行反饋交流,完成自學。自學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看例題、聽錄音、讀課文、看注釋、做實驗,發現疑難做記號,做與例題類似的習題等。
4. 合作互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啟發、相互質疑、相互觸動、相互評價、相互反饋等形式,在認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形成的多級活動關系。這里的“合作互學”不是熱熱鬧鬧的小組討論,而是對于自學中、檢測中暴露出的疑難問題,個人經過思考不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時,合作學習就有了必要性,也就有了合作的內容(自主學習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合作的方式(更正討論)、合作的人(做對的學生幫助做錯的學生更正,學懂的學生教不懂的學生),這樣的合作學習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合作學習,每個人都在動腦,都在思想深處互相對話,一對話,錯誤得以凸顯,真理也更有了說服力。
5. 訓練鞏學即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 課堂練習包括課堂檢測和課堂作業。課堂檢測是在生本自學后為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設計的練習題。課堂作業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留足時間,學生當堂完成的練習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通過“學”、“思”、“議”,已經解決了大部分問題,遇到的學習困難,也在師生的幫助下得以解決。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及時消化教學內容,當堂達到學習目標。針對知識目標,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及時掌握;針對能力目標,要讓學生在掌握方法的情況下鞏固練習,形成技巧;針對情感目標,要讓學生在體驗中提升感悟,達到升華。同時,利用所學知識和形成的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六環節
六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其操作程序一般分為“目標導入”、“學習指導”、“自主學習”、“檢測反饋”、“討論總結”和“完成作業”等6個教學環節。
1. 目標導入。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用簡潔、明晰或富有趣味的語言創設恰當的情境引入,板寫課題。然后出示學習目標,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主動地圍繞目標進行探究性學習。
2. 學習指導。目標導入后,教師馬上出示學習指導。小學高年級常用屏幕出示,小學低年級可由教師口述。學習指導一定要具體,要讓學生明確四方面的內容: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時間、學習的要求(即自學后如何檢測),這樣,就能讓學生積極地思考,提高學習效率。
3. 自主學習。這個環節是學生根據學習指導,認真地閱讀課本、思考或動手操作,完成學習指導中的要求或思考題。(1)在學生自學時,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靜下心來,鉆進書本自學知識。一般不允許學生邊看書邊討論。教師不能板書、不能東張西望,以眼神掃視全班,督促學生認真自學,保證自學實效性。(2)學生自學時間可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靈活調整。內容簡單,學習時間可縮短;內容較多或難度較大,可延長學習時間。低年級一次自學時間不宜過長。
4. 檢測反饋。教師可采用提問、聽寫、朗讀、板演、書面練習等手段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1)語文、英語學科一般以朗讀、聽寫、對話操練為主,數學學科以書面練習、板演為主。(2)盡可能讓后進生板演練習,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3)檢測時,后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時有困難,教師可適當提示,或更換學生,以免影響教學時間。(4)教師及時搜集學生檢測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分析、歸類,在頭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為下一環節有效點撥做好準備。
5. 討論總結。指教師根據檢測反饋的信息,組織學生進行 “兵教兵”,通過更正、討論,各抒己見,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最后由教師補充、更正,幫助歸納、總結,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 完成作業。即當堂完成作業,其目的有兩個:一是檢測每個學生是否當堂完成了教學目標,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導學生通過練習把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作業反饋回來的信息,了解哪些學生已經達到了教學目標,哪些學生課后還需要單獨進行輔導,并針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處理。
以上六個環節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的,是構成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教師運用時,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全過程都要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教師的“教”應該是在學生學了以后,針對發現的問題而進行的。但因學情不一樣,科目不同,課型不同,年級不同等等,教師必須靈活運用,作出相應改動,切不可生搬硬套、模式化。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