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琴 肖海軍
【摘要】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有助于徹底轉變高職院校只重應用不注重學術的現狀,因而受到了越來越多高職院校的關注。我們試圖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等對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規律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路徑,最終為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提供一定的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 科研型教師 學術型教師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0-0185-02
高職院校是培養社會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每年為社會提供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是,近年來,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一些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知識技術沒有進行同步更新,因而造成了學生掌握的技能落后于社會的發展狀況。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不到位。因此,我們需要對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意義進行明確,引起高職院校對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培養的重視,進而在此基礎上對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規律進行研究,最終提出相應的培養路徑,為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一、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培養的意義
(一)能夠提升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在高職院校加強科研型和學術型教師的培養,能夠使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對學術前沿知識的掌握水平、對專業基礎知識的了解水平和對專業相關知識的把握程度等,這樣,教師的科研能力就能夠得到穩步的提升。當高職院校絕大部分的教師都參與到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過程當中時,學校的整體科研水平就能夠大幅提升,教學質量也能夠得到相應的轉變。
(二)能夠形成良好的治學風氣。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學術和科研不夠重視,認為只需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讓學生掌握專業的技能就可以了,這使得整個高職院校中,形成了一種教師不研究專業知識,很少講有深度的專業知識的狀況,不僅使學生專業創新能力缺乏,而且在整個高職院校形成了一股不重視學術研究的不良風氣。而通過加強研究型、學術型型教師的培養,能夠在高職院校的教師中間形成良好的治學風氣,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帶動之下重視學術和科研,主動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能夠提升學生的學術研究精神。在高職院校培養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對學生學術研究精神的提升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注重科研與學術,能夠有力地帶動學生朝著有深度的學科專業知識方向發展,能夠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其就業能力。
(四)能夠促進產業技術發展。在高職院校培養科研型、學術型教師還能夠促進產業技術的發展。教師作為學科技術的帶頭人,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的責任,同時,還肩負著研發新技術的使命。在高職院校培養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就是為教師擴大了研究空間,提供了研究機會,使教師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進行科學研究,帶動產業技術的發展。而在教師的研究中,一些校企合作的研究能夠使教師充分利用企業的設備資源,使教師科學研究效率更高,研究成果能夠快速地轉化,快速為企業所用,最終促進產業技術的迅速發展。
二、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成長規律
對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成長規律進行把握,能夠使我們更加清楚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成長規律,進而在其培養的過程中,能夠抓住這些規律,快速有效地在高職院校培養出一批科研型、學術型教師。
(一)良好的學術研究意識是思想內核。良好的學術研究意識是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培養和成長的思想內核,也是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內在動力,推動著教師不斷地朝科研型、學術型的方向發展。首先,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是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只有迅速地發現了問題,才能夠啟動思考,推動學術研究。其次,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有深刻地掌握了本學科的基礎知識,才能夠在把握基礎的前提下對學術問題展開科學的研究。再次,對交叉學科知識的了解程度。在充分掌握了交叉學科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夠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多方思考,實現創新。最后,對學科前沿知識的關注能力。只有密切關注學科前沿知識,才能夠找到自己專業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二)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是催化劑。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是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成長的催化劑。在高職院校,由于長期對學術研究的不重視,因而造成了在高職院校中排斥學術研究的現狀,這嚴重地阻礙了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健康成長,使得教師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缺乏外在動力、缺少別人的輔助,最終造成學術研究效率不高的狀況。因此,要想在高職院校中培養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就需要在高職院校中青年教師中培養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以為高職院校教師的學術研究提供助力。
(三)學校的培養是后盾。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校的培養。在學校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夠得到良好的推進空間,科研的效果也更加突出。因此,在高職院校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學校一定要對教師的培養予以足夠的重視,從時間、設備和經費等方面給予教師全方位的支持,在精神上給予教師充分的鼓勵等,這樣,教師在科研的過程中才能夠逐漸地克服畏懼心理,才能夠順利地開展科研和學術研究,才能夠穩步地成長為科研型、學術型的教師。同時,學校還需要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來領導相應的學科研究,這樣才會有團隊合作的優質成果。
(四)校企合作是平臺。通過開展校企合作,高職院校的教師能夠在得到良好的研究條件的同時,獲得一個學術與實際應用的連接通道。這樣,教師能夠在校企合作中通過對企業平臺的充分利用來盡快地產出科研成果,同時,還能夠通過對企業環境的了解來重新認識社會對科研的訴求,這樣,其科研成果才能夠更快速地為社會所用,才能夠更好地體現其價值。因此,在開展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過程中,一定要打好校企合作這個平臺。
三、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路徑
(一)培養教師良好的學術研究意識。良好的學術研究意識既能夠從內部推動教師自發自覺地開展學術研究,同時還能夠使教師的學術研究科學地進行,提升其學術研究的質量和效率。首先,培養教師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培養教師的提問能力和質疑精神,能夠使教師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準確抓住問題的本質,從而為進一步科學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強化教師專業基礎。給教師開列必讀書單,使教師能夠掌握相應的學科專業知識;定期在校內開展學術討論會議,使教師能夠在討論中形成思想的碰撞和對知識的全方位理解;定期組織學術培訓,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科發展現狀。再次,促使教師對交叉學科知識的關注和了解。通過教師閱讀交叉學科知識的書刊和報紙,定期聽相關學科的課程等,提升教師對交叉學科和相關學科的了解程度,從而為其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最后,促使教師關注學科前沿知識。為教師訂購學術報紙,讓教師定期做學術前沿知識匯總等,能夠使教師更加關注和了解學科前沿知識,從而為自己的學術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
(二)在學校創建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能夠為教師科學研究排除障礙,從而使教師能夠在研究氛圍的帶動之下形成路徑依賴,更加科學地成長成為科研型、學術型教師。首先,為教師留有充足地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通過合理安排課程等,給教師留出大量的科研時間,使教師能夠將整塊的時間和大量的精力放在進行學術研究上。其次,在教師之間培養良性的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良好的合作關系能夠使教師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分工合作,從而提升科學研究的效率,而良性的競爭關系則能夠激發教師的科研熱情,提升研究的質量。因此,要在教師之間培養良性的合作與競爭關系。
(三)高職院校要注重對教師進行培養。首先,對科研型、學術型教師進行一定的獎勵,以促彌補科研造成的課時不足帶來的薪資水平降低。其次,在教師晉升的過程中,晉升政策要向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傾斜,從而鼓勵教師成長為科研型、學術型教師。最后,要為教師的學術和科研提供相應的設備,從而為教師進行科研掃清障礙。
(四)大力發展校企合作,開拓教師橫向研究。高職院校要主動以自己的學術優勢為切入點來發展校企合作,使教師能夠充分地利用企業的資源進行研究,同時也使教師的科研成果能夠迅速地得到轉化,進而為產業發展所用。如此,教師在承擔校企合作項目時,才能夠更加清楚社會對科研的實際需求,進而以社會為需求為導向開展研究,促進自己研究內容的橫向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培養科研型、學術型教師對于高職院校教師的成長以及高職院校學術水平的整體提升、學生就業等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注重對科研型、學術型教師的培養,使教師積極成長為科研型、學術型的教師。
參考文獻:
[1]任禹如.技術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1)
[2]李獻文.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在培養研究型教師中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3(14)
[3]孔云.基于研究型教師培養的研究性學習環境的創設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4)
[4]許玉慶.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發展研究[J].科技信息.2010(24)
[5]曾祥麒,陳英.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對策研究[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3)
[6]葉寧.寧夏高職教師科研能力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11)
[7]段兆英.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1)
[8]郭長平.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
作者簡介:
張淑琴(1981-),女,山西五臺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園林技術。
肖海軍(1975-),男,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