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婷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消費者權益意識的提高,產品責任糾紛日益增多。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產品責任糾紛屢有發生,為解決此類糾紛,日本于1994年頒布《制造物責任法》。本文對日本產品質量責任制度進行研究,并對我國產品質量責任進行比較分析,對我國產品質量責任的完善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產品質量責任;責任認定;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D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22-01
一、日本產品質量責任的主要內容
1994年7月頒布的《日本制造物責任法》吸收了歐美產品責任法的先進理論,同時結合本國實際,具有日本國自己的特色。對產品缺陷、損害及因果關系的認定都有詳細的介紹。其直接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明確生產者的產品責任,以保護被害人的利益,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一)產品質量責任中缺陷的認定
產品缺陷的認定在產品質量責任中非常重要,是產品質量責任能否成立的首要條件。在案件審判中產品是否具有缺陷直接決定著受害者能否獲得賠償和該種缺陷產品損害再次發生的預防。日本《制造物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的產品缺陷,是指考慮該制造物的特性,通常可預見的使用形態,制造者交付該制造物的時期以及其他有關情況后,認定該制造物欠缺通常應具備的安全性。
(二)產品質量責任中損害的認定
損害通常指受害者因產品缺陷所遭受的人身或財產等方面的不利后果。日本主要采用差額說理論。差額說的確定不僅關系到損害要件的成立,在與應賠償損害額之間的關系方面也是存在重要關聯性的。關于差額說的定義,一般引用最多的是學者於保不二雄的“如果無加害原因本應存在的利益與遭受損害后現存利益之差”,根據差額說的觀點,若無侵權行為而本應存在的利益與現實存在的財產利益之差即為損害。一般差額說被認為主要適用于財產損害。
(三)產品質量責任中因果關系的認定
產品缺陷、損害以及缺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構成產品質量責任的三大要件。缺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是認定產品責任成立的最關鍵環節,通常也是最難判斷的環節,日本侵權責任法中通常將因果關系進行區分,分為侵權責任成立上的因果關系和侵權責任賠償范圍的因果關系。在針對事實性因果關系上,學者們提出了蓋然性學說,即形式上仍由原告受害者負擔因果關系存在的舉證責任,但只要求受害者表示出“相當程度的蓋然性”的證明即可,從而將實質上的證明責任,由受害者轉為加害者承擔。
二、比較分析我國產品質量責任
(一)我國產品質量責任中缺陷認定的完善
首先,明確缺陷認定的標準。我國《產品質量法》對產品缺陷設定的是雙重標準,在實務中經常出現類似案件不同判決的尷尬。可以學習日本將產品通常應具備的安全性,作為判定產品缺陷的唯一標準。其次,在缺陷定義中應該加入更加具體的缺陷判斷要素。我國產品責任法應當將產品缺陷界定為存在危及生命、身體、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并增加判斷合理安全性的要素。
(二)我國產品質量責任對損害認定的完善
首先,完善損害概念。應在《產品質量法》中增加損害的概括性條款,可表述為,因缺陷產品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人身、財產等不利的事實。其次,將產品自身損害以外的純粹經濟損失列入損害賠償范圍。應把《侵權責任法》第41條中對“他人”理解為不僅包括作為個體消費者的自然人,也包括作為經營主體的個體經營者和法人,且將經營者所受的損害通過無過錯責任加以保護。
(三)我國產品質量責任中因果關系認定的完善
首先,區分成立要件上的因果關系和損害賠償范圍的因果關系。在對生產者、銷售者責任的判定以必要條件理論為基礎,對事實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時考慮相當性,對產品缺陷與損害后果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判斷。其次,根據案件不同情況,適用不同方式進行判斷。當產品缺陷是損害發生的直接原因時,可直接認定產品缺陷和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當產品缺陷與損害的發生并非一因一果,應當分兩種情況解決:第一種情況,例如產品雖然存在缺陷,但損害的發生與使用者的超出可預見范圍的使用或與其他介入因素相關聯時,假設即使沒有出現上述情況,仍會發生損害,應當認定缺陷是損害發生的最主要原因,缺陷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第二種情況,當損害的發生與使用者超出可預見范圍的使用或其他介入因素相關聯,且不能將上述情況輕易排除時,應采取相當因果關系理論進行判斷。如果以社會上普通人通常可預見和能夠認知的情況去判斷產品缺陷與損害結果通常情況下存在聯系的可能性,實際上也發生了損害結果,法官即可判定因果關系存在。
三、總結
在產品侵權訴訟中產品質量責任的認定無疑是重點問題。在諸如汽車、電子產品等高科技產品致害案件中,對產品缺陷、因果關系的認定比較困難,產品責任的認定不僅要關注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要在消費者和生產者、銷售者之間做到利益平衡。如何適當的界定產品缺陷、損害及缺陷與損害間的因果關系的判定尤為重要。日本對產品質量責任的研究起步較早,且融合了兩大法系的特點,又不失自身特色,同時實務界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對同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我國有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日]平野裕之.制造物責任法和損害[J].慶應法學,2011(1).
[2][日]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M].趙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王利明.論產品責任中的損害概念[J].法學,2011(2).
[4]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