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姣


摘要:目的:觀察并分析舒利迭與沐舒坦的聯合療法在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120例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60例。兩組均行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舒利迭與沐舒坦的聯合療法。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1.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3%,對照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舒利迭與沐舒坦的聯合療法在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提高治療有效率,且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沐舒坦:舒利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價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現便是氣流受限,并會伴有進行性發展現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對肺部組織以及其他器官組織造成嚴重損害,需要及時地進行臨床治療。為了尋找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方法,特開展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舒利迭與沐舒坦的聯合療法在該病癥中的應用效果,結果理想,現作如下匯報。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共收治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依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60例。對照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為48~79歲,平均年齡為(61.3±1.4)歲,病程為4~19年,平均病程為(11.2±1.3)年;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齡為49~77歲,平均年齡為(61.1±1.6)歲,病程為5~17年,平均病程為(11.5±1.1)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可實施組間對比研究。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借助于鼻導管進行吸氧治療,并同時實施平喘、解痙以及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應用舒利迭與沐舒坦的聯合療法,每日1次使用舒利迭(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0113340)進行外噴,同時使用2mL的沐舒坦(揚子江藥業集團北京海燕藥業有限公司,批號H20100164)進行霧化吸入治療,每次的治療時間為20min,每日早晚各1次。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1.4療效判定標準[1]
顯效:患者的體溫已經恢復至正常水平,且其咳嗽等癥狀均基本消失或者顯著緩解,患者的兩肺呼吸音清晰,且其痰培養結果顯示均已轉陰,而其血氧飽和度需大于90%;好轉:患者的體溫已經恢復至正常水平,且其咳嗽等癥狀顯著緩解,而其痰培養結果顯示均已轉陰,而其血氧飽和度大于85%;無效:癥狀無任何明顯變化或加重。
本研究使用SPSS 19.0軟件,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應用X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統計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例(%)}
3.討論
在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舒利迭屬于一種復方制劑,其主要成分包括沙美特羅和丙酸氟替卡松等,能夠對靶器官產生直接作用。其中所含的沙美特羅屬于一種β2-受體激動劑,對于中性粒的活化以及聚集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能夠減少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等炎癥介質,所以抗炎功能顯著,可用于保護支氣管[2]。沐舒坦也屬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用藥物。有研究人員指出,霧化吸入沐舒坦后能夠對呼吸道內的舒張性受體產生刺激作用,有助于呼吸道的擴張,且有效藥物濃度較好,有助于保持氣道的暢通[3]。當舒利迭與沐舒坦聯合使用時,能夠對漿液和黏液的分泌起到調節作用,也會對肺泡巨噬細胞功能產生影響,所以對于細胞因子和各種炎性介質的釋放起到阻滯作用,能夠促進纖毛的運動,增加肺部組織的活性物質,同時也可以使肺泡表面的張力顯著降低。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要顯著高與對照組(P<0.05),且兩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中,舒利迭與沐舒坦的聯合療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趙飛.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用舒利迭聯合沐舒坦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3,25(31):55-56.
[2]羅文.沙美特羅替卡松粉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的應用研究[J].浙江臨床醫學,2012,13(5):502-504.
[3]許月明.舒利迭聯合沐舒坦治療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3):29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