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琴
摘 要:微課作為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然而其中許多不當的操作和使用,不僅不能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反而阻礙了教育教學的進步和發展。闡述了微課的美中不足之處,以引起人們的反思和注意。
關鍵詞:微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內容;教學形式
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通訊技術日益進步,各類社交媒體及以開放、共享為理念的教育資源運動蓬勃興起,與微博、微信等被廣泛應用的社會性工具軟件一樣,微課(或稱微課程)應運而生。微課是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為目的,以某種簡明扼要的主題或概念為主要學習內容,通過視頻或聲頻錄制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活動的課程。鑒于微課的靈活性、開放性、交互性等特點,作為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微課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教學行為主體,特別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熱捧,各級各類微課講座、微課比賽活動風生水起,大有讓“微課”飛得更高、更遠的態勢。
微課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在課堂教學上蓬勃興起,雖然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創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只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微課本就不是一種常態課、自然課。不當的操作和使用讓我們施教者往往只在乎形式,忽視了內容。
一、教學內容偏頗,問題闡釋不清
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復雜多樣,而微課只是為了突出某個知識點(教學重點、難點或疑點),內容方面需要更加精簡。好的微課首先要明確我們的教學目標,細化我們的課程內容。幾分鐘的音頻或視頻,內容必須要細致而透徹,要能突出重難疑點,并且盡可能地做到只有一條線索。堅決不能出現語言文字圖片上的任何知識性或誤導性描述。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對知識內容理解上有偏差,講解上沒能很好把握,導致了內容上的華而不實。
二、接受對象參差不齊,學情關注不夠
學生是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任何時候,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實現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培養和情感滲透,才是我們教學的核心目的。微課的接受主體是一群朝氣蓬勃的中小學生。學生們都愿意并且都能夠接受微課教學嗎?還是只有部分或者一小部分學生愿意并且能夠領會微課精華呢?一位大量使用微課教學的一線信息技術老師說了他的切身經歷。一位家長有次找到他,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地抱怨他道:“孩子年齡小,身體正在生長發育,老師要求他們每天對著視頻觀看,對視力有多大影響??!”家長還說:“班里還有很多學生,利用手機、電腦觀看微課間隙,聊天、玩游戲!有些學生看到視頻頓時起勁,一做作業習題,立馬無精打采,磨磨蹭蹭?!笨磥?,這已不是個案。并非每個學校、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硬件和軟件條件觀看微課,并非每個孩子都能規范操作、有效學習。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任何一位教師都難以做到對學生觀看微課過程的規范引導和有效監督。中國學生放學后,等待他們的是無窮無盡的課后作業和興趣提高班。他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觀賞并思考微課?
有些微課教學只能被少數學生接受和理解,大部分學生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一刀切式的教學,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筆者看過不少“微課程”課例,感覺是老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片斷,只不過用上了電化介質。這很可能將傳統課堂的人灌變成了電灌,最終導致無效甚至負效。
教育的對象不是一部分人或者說極少數人?!拔⒄n程”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根據他們的學習、探究需要來設計內容與講授方式。盲目引入微課教學,沒有全面考慮學生的學情差異,不僅不能整體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會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降低整體學習效率。微課這種教學模式,也是在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只適合特定內容或特定群體,未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味地生搬硬套,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得不償失。所以,實際操作中,我們要因人而“微”,因時而“微”,因地而“微”。
三、教學形式單一,全局掌控不足
人們對微課的理解五花八門,有人認為它的意義就是“學科科目”,有人認為是“教學內容”,有的干脆理解為“教學活動”,甚至就是“教學”……“微課程”不是“微視頻”,它并非一堂視頻課的單純剪輯或濃縮。其內容形態本就豐富多彩。由于人們認識上紛紜復雜,目前微課形式上整齊,表現上單一,內容不全,手法單調。沒有互動,沒有小結,沒有反思,掌控教育教學全局的能力十分有限。特別是一些微課比賽網站上的參賽作品,更多的是以課堂教學片段為主,制作的方式方法幾乎都只是攝像機課堂拍攝、教師單純講授。很多微課作品形式上也不夠鮮活,樣式簡單粗糙。如果整個教學程序都用一段音頻或視頻替代,純粹講授知識,那就只能是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解決一個極小的問題,其效果只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四、教學成效有限,目標完成不實
由于微課目的不明確,動機不相同。不少老師為了創新而創新,為了微課而微課。制作微課過程中,往往片面追求界面的好看、手段的先進和制作的精美。缺乏教學思想,沒有教學策略,空洞講授,缺少案例,整個微課平鋪直敘,沒有高潮,沒有起伏,沒有思想,沒有邏輯,沒有教師的個性特質,也沒有學生的實際需要。有的老師表達不清晰,表述不生動甚至表達不準確。有的畫面切換不及時,錄制效果差,等等。技術永遠只是輔助的,它應該也必須要服務于內,否則再花哨的展示都將是本末倒置。
并且,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生成變化的過程,不是一種事先的預設和既定。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課堂上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對話、生生互動。面對面的交流,哪怕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也能喚起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共鳴。那種多姿多彩、智慧火花碰撞的課堂氛圍,不是通過觀看視頻所能實現的。
教育教學既是技術,也是藝術,更是一門科學。微課也好,翻轉課堂也罷,都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堂的師生對話。就像我們此前大力推崇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都沒能取代現實中教師講授的主流地位一樣。我們往往寧愿花大價錢購票去欣賞現場演唱會、足球賽,而不想呆在電腦旁無償地觀看免費的直播。
在有認識、有膽識、有知識、有共識的基礎上形成較為成熟的微課,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師生們的視野,提高了教學效率,給課堂注入了鮮活的力量,可以成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輔助或補充。然后,凡事應有度,過猶則不及。盲目的微課開發注定是徒勞的付出。現實的教育教學中,我們追求自然,我們需要常態。微課雖是長期的,微課熱卻是暫時的。任何盲目生硬的刻意模仿、復制,都會漏洞百出,猶如東施效顰,適得其反。微課程美中也有很多不足,所以,微課宜精不宜濫。在微課熱潮下,我們要追問,我們要反思,我們需要科學理性的冷靜思考。
參考文獻:
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中國電化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