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晶
摘 要:語文閱讀課課堂的結尾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起到一個點綴的作用而已。它有其自身獨立的作用和價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課堂結尾的內容、目的和作用,然后采用恰當的方式結尾。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歸納了首尾呼應法、總結課堂法、音樂烘托法、留下懸念法、擴散輻射法、拓展媒介法、激情朗讀法等課堂結尾方式,增加了閱讀課堂的時效性,使課堂結尾為閱讀課堂教學增光添彩,現進行歸納、總結,請同行們指正。
關鍵詞:語文閱讀課;課堂巧結尾;課堂效果
一、語文閱讀課堂結尾的教學現狀
課堂結尾是指整節課的尾聲階段,而有些教師在備課時不太重視課堂收尾的質量,這表現在:(1)在教學設計時忽略了對課堂收尾的考慮,而考慮更多的是怎么開始新課和中間的教學流程。(2)課堂的前面用時過多,導致結尾草草收場,甚至于沒有結尾就直接下課了:這節課到此為止,我們下節課再講吧。(3)課堂收尾形式單一,多為教師自己小結,而學生沒有動起來。
這樣的課堂結尾讓我們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而且也沒有把課堂結尾的價值體現出來,真是遺憾。
語文課堂教學的結尾不是可有可無的,也不是起到一個點綴的作用而已。它有其自身獨立的意義、作用,我們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結尾時,首先應該關注的是結尾的內容、目的、作用,然后考慮用什么形式去收尾。
二、語文閱讀課課堂結尾實踐策略
1.根據教學目標來結尾,達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統領,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而開展。而課堂結尾也不例外,無論如何結尾,都要為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服務。所以閱讀課結尾時時要依據教學目標,這是總的原則。
如,在教學《致女兒的信》一文時,此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正確把握萌動的愛情。針對這一目標,我的課堂結尾是這
樣的:
愛情很美,可中學階段不是戀愛的季節,過早地摘取戀愛的果實,品嘗到的不是愛情的甜蜜,而是酸澀。就像文中所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所以等我們在座各位成為有智慧的人時,再去享受愛情的美好吧。
這樣結束課堂旨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是為教學目標的達成而設置的。
2.依據不同文體來結尾,解讀挖掘文本內涵
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性作品以意境和情思取勝,著力點應在情感和思想深度上,即注重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文本解讀的深度;議論文等事理類文章以理取勝,著力點在理上;說明文知識性比較強,著力點在知識的梳理和閱讀方法指導上;文言文教學的課堂結尾的著力點在知識梳理鞏固和理解文中人物的人文內涵。
例如,我在教學《熱愛生命》這篇小說時,當課堂接近尾聲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塑造這樣一個硬漢形象的意圖是什么?這就是讓學生挖掘這篇小說的思想內涵。
3.留5分鐘結尾時間,制造亮點留期待
根據筆者個人的教學經驗,覺得應該留5分鐘的時間進行課堂的收尾,就會讓課堂在最后幾分鐘再掀波瀾,制造亮點,讓學生意猶未盡。如果課堂前面用時過多,導致預設的內容無法完成,那么,教師可以采用留疑方式結束課堂,讓學生對下節課的教學有期待。
例如,我教學《楊修之死》一課時,依據其中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這樣的課堂結尾:楊修和曹操已隨著歷史煙飛灰滅,留給我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怎樣完善自己的性格呢?請送一句話給這兩位歷史名人。(任選其一)
而完成這個教學環節需要5分鐘的時間:學生思考約1~2分鐘,全班交流約3~4分鐘。如果預留的時間不夠,就會導致虎頭蛇尾,無法在課堂結尾時制造亮點。
4.結尾形式多樣化,增加信息量畫龍點睛
(1)首尾呼應法
這種結尾就是在課堂收尾時,讓學生再次回到課前提出的問題上,使課堂結尾與課堂導入呼應,那么,整堂課結構嚴謹,渾然一體,體現了教師精心的設計。
在教學《橋之美》一文時,導入時利用多媒體我出示了作者吳冠中繪橋的幾幅畫,問學生:你們覺得畫中的橋美嗎?好多學生說畫中的橋挺普通的,感覺不到美感啊。課堂結束前,我再次出示吳冠中繪橋的那幾幅畫,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到的美學知識欣賞畫中的橋之美。這樣既落實了學生課上所學到的美學知識,又使課堂首尾呼應。
(2)總結課堂法
課堂總結法適合知識性比較強的課堂,教師要注意引導讓學生自己來說、來總結。課堂小結目的要明確,表達要科學準確,言簡意賅,承前啟后富有啟發性,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欲望。
《綠色蟈蟈》是一篇說明文,在課堂結尾時我讓學生歸納怎樣介紹小動物。學生的歸納如下:①抓住聲音、形態、食性方面的特點形象細致地介紹;②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
這樣,學生學完此文,在怎樣寫介紹動物的文章方面就心中有數了。
(3)音樂烘托法
音樂與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生活離不開音樂。教師如能在語文閱讀課中,特別是課堂結尾時巧妙地運用音樂,會烘托出特定氣氛,刺激思維,調動情愫,將課堂推向高潮。
教學《散步》一課時,我用溫馨的歌曲《讓愛住我家》結束了整堂課,課堂結束了,而愛卻流淌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時,我用雄壯的《命運交響曲》結束課堂,有力地烘托了貝多芬頑強與命運抗戰的巨人形象。
(4)留下懸念法
懸念作為一種心理活動,本指欣賞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的關切心情,是由于對所解決問題未完成因而不滿足所產生的。教學中,根據這一心理特點,適時地創設“懸念”,將會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不斷追求,探索知識的心理需求。此法可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埋下種子,擴大課堂學習的效益。
《香菱學詩》是選自《紅樓夢》的一篇文章,此文的教學重點是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在整節課上學生通過文本感悟到了香菱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做事執著的美好形象,這時課堂已接近尾聲了,我進行了如下教學環節:
①我設問:香菱簡直是個完人,聰慧、勤奮,都說好人有好報,同學們猜猜看,這么美好的香菱最后的命運是怎樣的呢?②我用沉郁的語調吟誦“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后戛然而止,給學生留下無限的情感延伸。學生自發地去閱讀原著尋找答案。
(5)擴散輻射法
課堂學習只是一個點,如果能由這個點輻射出去,為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為廣闊的天空,那么這樣的課堂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而我們可以利用課堂的結尾做到這
一點。
我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結尾時出示了左拉對莫泊桑作品的評價: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劇,一出小但完整的戲劇,打開一扇令人頓覺醒豁的生活窗口,讀他的作品,讀他筆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遠是發人深省的。
左拉的評價介紹了莫泊桑作品的特點,吸引學生去讀他的作品,順著這個話題,我向學生推薦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等。由此,課堂學習的結束恰是課外學習的開始,增強了語文閱讀課的輻射功能。
(6)拓展媒介法
在語文教學中,文本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育品德的重要媒介,文本解讀的深度、廣度、厚度是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這一“源頭活水”決定著學生“碗里水”的質量和數量。
在教學完《金色花》這首詩歌時,我以泰戈爾的小詩《告別》結束了課堂:
是我走的時候了,媽媽,我走了。
當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雙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時,我說道:“孩子不在那里啊!”——媽媽,我走了。
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摩著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
大風之夜,當雨點在樹葉中淅瀝時,你在床上,會聽見我的微語;當電光從開著的窗口閃進你的屋里時,我的笑聲也借了它一同閃進來。如果你醒著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從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媽媽,睡呀。”
我要坐在各處游蕩的月光上,偷偷地來到你的床上,趁你睡著時,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變成一個夢兒,從你眼皮的微縫中,鉆到你的睡眠的深處。當你醒來吃驚地四望時,我便如閃耀的螢火似的熠熠地暗中飛去了。
當普耶大祭日,鄰家的孩子們來屋里游玩時,我便要融化在笛聲里,整日價在你心頭震蕩。
親愛的阿姨帶了普耶禮來,問道:“我們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媽媽,你將柔聲地告訴她:“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現在是在我的身體里,在我的靈魂里。”
這一首表現母子情深的優美詩歌與《金色花》有異曲同工之妙。課文,是豐富自身文學底蘊,培養自身人文品質的媒介,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名家名作,激發學生課外閱讀名著的熱情與興趣,要在尊重學生,立足課堂的基礎上進行必要而有效的拓寬,以實現學生學習質的飛躍——超越教材、超越課堂。
(7)激情朗讀法
誦讀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被廣泛用于閱讀課的教學中。當一節課要結束時,學生對于文章內容、情感已有所感悟,比較之前的讀更能讀出感情和味道來。所以,我非常注意利用好課堂結尾這個契機。但是因為課堂結尾只有幾分鐘的時間,所以如果課文篇幅短小,我們可以整篇文章都讀;如果課文篇幅長,時間來不及,則選擇精要段落讀。再配上恰當的音樂,效果更佳,讓學生在激情的朗讀中結束課堂,使學生帶著高昂的情緒走出課堂。
如,教學完《偉大的悲劇》一課時,我以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來結束整堂課: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斗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巧妙的語文閱讀課堂的結尾,增加了課堂信息量,幫助學生深入解讀文本,使語文課堂煥發神采。教師應把握結尾時機,發揮它應有的效應,成為畫龍點睛之筆。精彩的課堂結尾和教師自身的思想深度、人生經驗、審美水平有著直接關系,所以教師平時要多讀書、多積累,才能“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參考文獻:
李鐵軍.“鳳頭”雖好,“豹尾”更佳:歷史課堂收尾技巧[J].歷史教學問題,2000(05).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