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妍
【摘 要】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闡述了我國和芬蘭高職學生管理體制、職能及特色,對兩國高職學生管理進行了比較,為今后探索中國高職學生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 ? ? 學生管理 ? ? ?中國 ? ? 芬蘭 ? ? ? 比較
21世紀國家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中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事業。芬蘭已經將工作重點轉向培養人才的學校,多次在全球競爭力國家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學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學生管理工作在高職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現狀
(一)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體制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體制與高等院校基本相同,采取校、院二級管理,由校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校學生工作部開展相關工作;各學院黨支部書記主持該學院學生工作,輔導員開展相關工作。
(二)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職能
主要職能有:負責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檔案管理、宿舍管理、人身財產安全管理、校園文化活動指導等,而高職院校特有的學生管理職能有學生實習期間的實習管理工作、學生實訓時的安全管理等。
(三)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特色
1.對學生實行分段式管理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內容的特點,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按照學習時間的劃分,對學生實行分段式管理。通常分為學習期管理、實習期管理及就業期管理。
2.采用校企合作管理
高職學生的培養與本科類院校的培養不同的是高職以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除了在校內開設實訓基地外,學生要去企業實習、實踐。這段時間的學生管理工作具有高職特色,即采用校企合作管理。
3.對學生采取分層式管理
高職院校的招生有3種類型:自主招生、三校生高考及秋季高考。復雜的生源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特色與挑戰,不同類別的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背景和社會經驗也有很大的區別,高職院校要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即采取分層式管理。
二、芬蘭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現狀
(一)芬蘭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體制
董事會與校長共同對多科技術學院進行全面管理,顧問委員會在必要時也會參與其中事務。在組織構架上,采用一級管理,由學校的副校長負責“學生指導”的工作,學生指導面對該校區的所有學生,學生沒有指定的學生指導,可以在辦公室內預約或者發郵件給任何一名指導老師,咨詢自己的問題。
(二)芬蘭高職院校學生管理職能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國家核心課程中規定了“學生指導”的具體目標,這些即主要職能:能充分向學生提供教育培訓的相關信息;提供學生職業規劃、擇業、創業相關的信息和體驗;提供學生個人指導,并指導學生制定個人學習、生活及職業規劃的計劃;提供學生所學專業的課程和職業信息。
(三)芬蘭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特色
1.以學生為中心,全員參與學生管理
在管理中,芬蘭提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即單向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線,學校的管理工作由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兼任。
2.在師生關系平等中實現管理
在芬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學生可以與教師約時間進行交流,教師也會從專業的角度給予學生幫助。學生管理者與學生的關系相當密切,但不影響管理。這種管理既體現了管理的公平性,也不影響管理的職能發揮。
3.采用校企合作管理
在芬蘭,企業的工作人員會參與學校的課程設置、授課和實習方案制定等,加入職業元素。學習的后半段時間中企業為學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企業的工作人員在工作環境中對學生進行指導。雙方互相交流溝通,能夠無縫隙銜接,做到全覆蓋管理學生。
三、中芬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比較
(一)中芬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組織機構的差異
在中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是以黨政合一的二級管理為主,由校黨委負責,由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具體負責工作的開展。在校內設立學生工作部,開展校系兩級分層管理,逐層上報。而輔導員則是學生的直接管理人和管理上的第一負責人,對學生開展學生管理工作。
而芬蘭,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以一級管理為主,由副校長負責學生指導部門,其中每個校區只有一個學生指導部門,平均每200個學生分配一名學生指導,但是學生不固定某個學生指導。授課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指導工作中去,形成全員育人的模式。
(二)中芬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主要職能的差異
在中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職能比較“寬”,涉及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管理以及學生日常事務方面的管理。例如學生談話、學生思想動態排摸、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獎學金助學金管理等方面的管理。
在芬蘭,高職院校的管理在管理職能上主要負責學生的日常事務管理以及職業規劃和心理方面的幫助。例如授課教師進行學業方面的管理、獎學金助學金的行政工作、招生方面、心理健康、職業規劃等。
(三)中芬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管理理念的差異
在中國,高職院校在思想上的學生管理方法主要以強壓式為主,以教師為主導。校方在學生事務方面的管理主要以行政命令為主,缺少服務意識。管理理念方面,中國教師比較崇尚于交談、溝通為主,甚至于對學生的教育會牽涉學生的父母、家人。
在芬蘭,高職院校在管理方法上是以學生為本,服務為主導。在芬蘭推崇學生自我管理的制度,在行為規范、教學秩序和生活秩序上,從義務教育階段起就開始實行自我管理。在管理理念上,芬蘭教師是以網絡為主、交談為輔,完全實行自我管理,學生對自己負責,不牽涉其家庭。
本文以高職學生管理為研究內容,以我國與芬蘭兩國的高職院校為比較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學生管理中的現狀、特色等,比較我國與芬蘭高職學生管理的差異,以期為中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改革提供新的理論和實踐思路。
【參考文獻】
[1]檀慧玲.高等教育在芬蘭國家創新體系中的角色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0(5):77-80.
[2] 劉曉倩.芬蘭高等職業教育新進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遼寧高職學報,2010(9):13-14.
[3]曾憲懷.對高等院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思考[J].世紀橋, 20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