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趙永紅+秦曉海
【摘 要】隨著環境工程專業領域職業資格制度的建立,環境工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必須適應新形勢。文章分析了目前環境工程本科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結合職業資格考試的具體要求與地方高校特色人才培養的需求,對地方高校環境工程本科課程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環境工程專業 ? ?職業資格考試 ? ?課程改革
大學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培養各類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大學的首要任務。我國大學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也成為新時期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近年來,國家對環保工作的不斷重視,污染治理領域的擴大,令環保產業迅猛發展,各類企業、機構對環境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大,對環境類人才的要求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為了推動我國環保產業健康、協調、持續和穩定地發展,提高環保專業技術人員素質, 2004年,人事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印發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和《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2005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正式實施,建立了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為加強對環保專業工程設計人員的管理,對從事環保專業工程設計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職業準入制度,2008年,住建部、人事部實施注冊環保工程師執業資格考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資格證書》,并依法注冊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環保工程師注冊執業證書》和執業印章。職業資格考試的興起,為環境類本科生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向環境工程本科教育發出了新的挑戰。
一、以職業資格考試為向導,優化課程設置
環境工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剛性指標,適應行業發展需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是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目前,各類高校環境工程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到專業的教材都大同小異,然而環境問題的復雜性、治理技術的多樣性,使得目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較難滿足環保行業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環境工程專業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基礎課程既有工科專業的課程,如高等數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電工電子等課程,還包含化學類、生物類的課程,專業課程既涵蓋了水、氣、固廢、噪聲等工程技術類課程,也有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等課程。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完成眾多的專業課程,難免 “學習面寬、深度一般”,畢業生的實踐技能滿足不了企業的用人要求,這成了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一大困惑。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出現的不協調,促使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轉變。如何培養環境工程創新應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競爭力,是我們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環境工程是理工結合、多學科相互滲透的學科,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把學生培養成在專業各個方向上都擅長的“門門懂、樣樣精”的萬能人才,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側重、有所取舍、有所特色。 以環境工程專業的職業資格考試為契機,優化和改進環境工程本科教育的課程內容與體系, 是地方高校培養環保應用型人才的有益探索。
1.明確人才培養方向,課程設置模塊化
對比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與注冊環保師、注冊環評師資格考試的具體要求,課程體系可以分為四個模塊:基礎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實訓課程模塊。
現有的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基本涵蓋了職業資格所要求的基礎知識,但課程設置較為繁雜,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與專業課程銜接性較差,不能滿足環境類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可以參考勘察設計類資格考試對工程技術人員基本知識的要求進行優化,基礎課模塊以工程類人才培養的通識教學為主導,專業基礎課以銜接專業課為指導,以培養方向設置模塊化課程體系,如流體力學泵與風機,化工原理為水、大氣、固廢等污染控制技術的專業基礎課程,而土壤學、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等課程為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程主要在高年級開始,利用專業必修課強調培養方向,即學生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必修課,進入模塊化學習,系統深入地學習某一個方向的知識技能。專業選修課以拓寬專業知識結構為主,學生自主選擇。明確培養方向、模塊化設置課程體系,可以強化工科基礎的同時,保證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環境工程某一領域的技能,避免淺嘗輒止的弊端。
2.結合課程性質,加強工程實訓
工程實訓是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工程實際,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環境污染處理設備的操作、維護、維修等基本素質訓練的重要環節,對于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環境工程注冊工程師的考試科目中有2/3 的內容涉及了實踐性環節,但現有的環境工程實踐教學主要以主干課程配套的課程設計、課程實驗為主,生產實習等環節也是以參觀實習為主,學生缺乏對技術裝備的操作和對工藝過程運行的深入了解。因此在專業課程模塊化的基礎上,要針對每一個模塊設置系統性和綜合性的訓練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課程教學與職業資格考試,以及學生從事該領域工作需求脫節較為嚴重,結合課程理論教學,建立環境影響技術綜合實訓平臺,進行評價方法和技術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對于環保污染治理技術與裝備,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合理充分地利用企業的生產過程一般都具有多環節、系統完整的工藝流程和配套的設備、設施。在實踐教學基地進行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學科優勢、學科特色為基礎,強化特色課程建設
統一的人才培養體制與多層次的人才需求之間不協調,與產業結合不密切,人才培養規格比較單一,無法滿足企業需求,制約學生的就業。對于寬口徑的環境工程本科專業而言,四年中要學習的知識、理論和技能實在太多,如何根據自身的優勢、所在的區域,以及人才培養方向,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是地方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必須解決的問題。教育必須為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服務,必須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地方高校應以為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發展契機,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對人才培養模式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與實踐探索,建立地方高校環境工程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