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英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然后才是“受業解惑”,所以,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德育是學校整個教育工作中的統帥與靈魂。而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則是首要任務,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品行關鍵在小學教育。如何利用這一階段使德育工作健康持久地發展,真正發揮其養德育人的功效呢?我就工作實踐方面談以下幾點淺見。
一、以身作則,從我做起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也是同樣的道理,它要通過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動、每一節課的長期熏陶才能形成。班主任是學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的工作影響著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作為班主任,更應該對學生的成長負責。加強班級德育工作,認真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守則》《小學生禮儀常規》等,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德育工作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地滲透到每一個細節。因此,小學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更應該做好育人工作,因為教師用眼睛監督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幾十雙眼睛也在注視著教師,教師的言行舉止、舉手投足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老師嚴謹做事的態度,一絲不茍的精神,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其實是最好的德育,因為身教勝于言傳。看著孩子們一張張渴望知識的小臉,我感到責任重大。學生處于一個求知、學習的階段,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我們教師,職業雖然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光輝,但我們確實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二、耐心教育,表揚為主
我認為教師在對待“學困生”問題上要將全部心血傾注在他們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細致地進行轉化教育工作,不僅不嫌棄、不歧視,還要多加愛護,對他們常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恰當的表揚,會讓學生的積極因素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如:上課時,有不認真聽講或搗亂的同學,如果泛泛批評就會收效甚微甚至沒有效果,如果點名批評,又會傷到學生自尊甚至還會有人幸災樂禍;如果換一種方式,對認真聽講的同學進行表揚,那么其他學生便會仿效,使得課堂秩序趨于良好。人都有自尊心,都喜歡別人表揚自己,其實表揚與批評的作用,是不傷學生自尊心。在課堂上,別人回答很難的問題被鼓勵,對于學困生只要把最簡單的問題答對了就可以得到掌聲,這時他們的眼里充滿了喜悅,充滿了自信。
三、持之以恒,不言放棄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棄。如果為人師表卻不能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今天看這個孩子太調皮不好管,父母都放手了,我又何須在乎,還是放棄吧;明天看那個孩子不順眼,再管也無用,不如放棄算了。今天放棄一個,明天放棄一個,這個老師放棄一個,那個老師放棄一個。那么,學校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十年的班主任經歷告訴我:面對“學困生”,絕不輕言放棄。沒有誰什么都好,也沒有誰百無一用,只要教師用愛心、耐心走進學生,融入學生的生活,談心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一定會有收獲的。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于愛兒童。”
四、巧抓時機,促成轉變
《中國教育報》上有這樣一段文字:“道德不是一套咒語,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墻,而是一道臺階。如果是一塊布,不是用來遮丑,而是用來顯美;如果是一條繩索,不是用來束縛,而是用于攀登。如果它是目的,就讓我們輕裝上陣去奔向它;如果它是工具,就讓我們輕松自如地去使用它。這樣才是道德的。”那么要讓學生唱好這首歌,跨過這個臺階,去展示人生的美麗,去攀登理想的巔峰,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巧抓機遇,配合學校、班級開展活動,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使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個“有道德、有禮貌、有紀律、有尊嚴”的人,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轉化為道德行為。這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了心靈。利用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來明辯是非、提高認識、開展禮儀教育。
五、榜樣示范,形象滲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身邊不乏杰出的模范,少先隊就是其中之一,可以利用少先隊對學生進行德育。學校應充分發揮其組織作用,運用其特有的教育手段,通過隊員當家作主的集體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活動來進行教育,例如:利用每年的“六一”和“元旦”,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建立文明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講文明、講衛生、有禮貌的行為習慣;開展“手拉手”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班集體、團結友愛、互相謙讓的優良品質;通過開展“我給媽媽洗一次腳”的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孝敬父母、珍惜勞動果實的優良品質;利用各種節慶日開展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如:每逢節日來臨之前安排各班出一期主題鮮明的板報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另外,在國慶節期間開展歌詠比賽,向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家鄉的教育。
綜上所述,德育的本質是愛。在德育工作中,教師的行為很關鍵、很重要,教師只有懂得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有巨大的熱情去愛事業,進而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項充滿挑戰性又具有愛心的工作,教師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同時還要不斷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使教育好別人這一信念不僅是促進我不斷成長的內在動力,更是作為一名教師應當時刻謹記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羅會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