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蕾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的雙邊活動應緊緊圍繞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來展開,千萬不可脫離文本的閱讀來分析、感悟。而“拓展材料”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恰好可以把課內外有效地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如何有效地使用“拓展材料”呢?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思考:一是“拓展材料”的必要性。二是如何使用“拓展材料”。
關鍵詞:拓展材料;語文教學;有效使用
新課程標準明確地給我們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的雙邊活動應緊緊圍繞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來展開,千萬不可脫離文本的閱讀來分析、感悟,不能架空了閱讀材料。而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過去有些教師把所教學的內容僅僅局限在課本內容的學習上,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使學生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我們知道,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學會利用這個例子去教語文。而“拓展材料”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恰好可以把課內外有效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那么,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有效地使用“拓展材料”呢?筆者認為要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拓展材料”的必要性
并不是任何課文、任何內容都有必要拓展,也并不是任何環節、任何時間都可以延伸。對于此,李海林曾說過:“我們應該圍繞語文來拓展、延遷、引申,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語文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更真切的體驗,而這,就需要拓展。”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拓展延伸應該是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的,那就是拓展的立足點是教材,拓展的目的是讓學生的閱讀經驗在原有的教材閱讀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思維的最大化。
二、如何使用“拓展材料”
1.教學內容的延伸與拓展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
這里的生活,既指過去的生活,也指學生未來的生活。學生今天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就是學生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課程關注與學生緊密相關的生活經驗,并把它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同樣,教學內容的延伸也必須以此為前提。只有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被激發出來,并能從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中學會認識并建構起新的知識。
2.教學內容的“拓展材料”應突出語文性
如教《西湖》,并不意味著與西湖有關的所有東西都可以用來拓展;同樣,教施耐庵的《林沖棒打洪教頭》,也不是與施耐庵有關的內容或是與文章某個方面有關的材料都可以拿來進行延伸。所以,這里有兩個誤區特別要注意,一是以為將課外的東西引入課堂就是拓展,二是以為圍繞文本或是其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詞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就不是拓展。
3.教學的“拓展材料”應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
這主要是指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拓展延伸的問題。簡而言之,應服從兩個基本需要。
(1)理解與思維的需要。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教材課文有難易之分,學生層次有差別。對于課文理解上的困難,有的可能是共性,有的則是個性差異。從幫助學生理解與把握教學重點的前提出發,教師用“拓展材料”幫學生進行閱讀與討論,這是一種出于理解需要的拓展。如有位教師教《詹天佑》時,考慮到課文背景比較復雜,涉及的歷史事實和社會知識較多,就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上網、去圖書館等查相關資料,并制成卡片。上課時,教師有選擇地投示“詹天佑的資料”,補充有利于課文理解的背景資料和主人公小故事等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讓學生對詹天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增強了學生思維的深度,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需要。作為新課標三維目標中的重要一條,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教學內容“拓展材料”的基本依據。
有位教師教《放飛蜻蜓》時,引導學生關注昆蟲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并形成正確的科學觀,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揭開自然界奧秘而好好學習。這是面向理想與追求的拓展。
有位教師教《天鵝的故事》,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去理解他人,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遇到文中“我”這種遭遇你怎么處理?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端正自己的情感態度,樹立學生保護動物的情感價值觀。
有位教師教《第一次抱母親》,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我”對母親的關心和母親對我們的付出,而是引導學生看了一組關于“我們小的時候和母親老了后”的漫畫,以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自覺關愛母親的情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格。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中拓展和延伸時,首先要考慮到是否有必要使用“拓展材料”。其次還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突出“拓展材料”的語文性并考慮到教學的實際需要,這樣我們才可以真正做到把課內外有效結合起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董柯.閱讀教學中語感能力培養策略談[J].吉林教育,2010(02).
[2]沈霞.論閱讀教學中拓展延伸的基本目標[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2008(11).
[3]崔國明.語文拓展教學的現狀及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