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久
摘 要:空間觀念是小學階段教學目標,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要注重形象化實踐,凸顯形象化作用,注重總結概括,讓學生在熟練的概念表述中發展空間。
關鍵詞:空間觀念;形象化;感知;想象
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階段教學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里,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使學生學會簡單的幾何形體的特征,并在學習過程中,取得部分幾何體的大小、形狀和相互位置關系的形象,進而在空間形體的組合和拆分教程中形成直觀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逐步明確空間觀念的意義,認識空間觀念的特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注重形象化實踐,增加學生感知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換,所以,形象直觀的實踐操作在小學生形成幾何概念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圖形、實物、模型和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等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活動,來了解形體的特征,進而總結形體的本質特征。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首先讓學生觀察粉筆、茶杯、話筒等實物,并讓他們觸摸觀察這些物體,讓他們有直觀的感知,認識這些物體的形狀就是圓柱。緊接著,讓學生實踐操作,把圓柱的側面切開,引導學生總結出圓柱的主要特征:“圓柱有兩個底面,面積相等;一個側面,展開后是長方形;長等于底面周長,寬等于高;有無數條高,高相等。”
二、促進思維轉化,凸顯形象化作用
形象化是人們過去的感知認識。形象化是從實踐體驗到思維的抽象概括總結的過渡,有了這個過渡,就有了理性認識和抽象思維。所以,只有學生建立了明晰的形象化之后,才能更好地從形象化的表象過渡到抽象化的思維認識,它是形成幾何認知,是初步形成空間觀念的基礎。所以我們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要突出形象化的作用。如,在教學長度單位后,要讓學生形成長度單位實際長度的印象,使學生感受到1厘米、1分米、1米各是多長,可以兩只手比劃比劃,讓學生說說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分別接近它們。只有在這形象化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形成長度單位的概念。又比如,在教學有關周長的實際問題時,長方形特征這一表象是不可或缺的。如“足球場走一圈是多少米?”“長方形畫框四周鑲邊的長是多少米?”等。要解決這些實際問題,要讓學生記起長方形的表象,長方形的特征要在頭腦中再現,在腦海中抽象出它們的圖形,再求出長方形的周長。所以,要在學生充分的直觀感知后,要脫離直觀,建立形象化的感知,這對空間觀念的初步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
作用。
三、增強圖形的作用,總結形體的特點
幾何圖形是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它去除了物體的某些其他屬性。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知識時,首先通過實物引入三角形的概念,再抽象出圖形。學生經過量一量、折一折、數一數、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全面思考三角形的本質屬性,最后得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讓學生認識一些特殊圖形,以便學生清晰地區分幾何圖形的本質特征和非本質特征。
四、注重總結概括,引導形成概念
在教學中總結概括的結果需要語言來表達。學生對幾何的認識,需要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來表達。語言的表達是學生掌握幾何形體初步認識的載體。教學中,我們要把直觀形象的圖形和語言的表達結合起來,讓學生能熟練地表述幾何體的特征。例如,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后,我就讓學生結合正方體的模型,有序地按照以下層次敘述正方體的特征:(1)說出正方體的面、棱、頂點;(2)說出面、棱、頂點的數目;(3)說說面和棱的特征。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總結概括的習慣,又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學生在用語言表達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不同特征,特別注意不能遺漏本來的特點。如,對梯形的教學中,本質屬性“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就不能說成“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在解決幾何問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敘述的習慣,用語言準確、簡潔地總結概括,從而正確解題。
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是我們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對新知的認知特點,采用多種切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實踐融合到課堂中來,讓幾何物體在頭腦中有直接形象的直觀印象,加深對幾何物體的深刻認知,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黃偉星.有效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J].江蘇教育,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