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花
摘 要: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學好這些文言文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充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由此可見,學好文言文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身為初中語文教師,也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優化文言文教學過程,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興趣;吟誦朗讀;復習鞏固
盡管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文言文教學一直處于低效化狀態。那么,我們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愛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呢?下面,本文就從自身教學經歷出發,對初中文言文的教學策略談自己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言文中所描寫的故事情景,與現代學生有著遙遠的時空距離,若是僅憑我們對教材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去領悟和感受教材中的情節,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時,身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就可借助有效手段,將文言文中所描寫的情境真實生動地展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愉悅的心態進入到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中去。
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我就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美景以Flash課件形式呈現出來,如高大的樹木郁郁蔥蔥,各式各樣的花朵競相開放,勤勞的人們在田間插著秧苗,笑語喧天……望著眼前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學生都陶醉了,不時發出了各種贊美和驚嘆聲,在具體進行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時,學生就能入情入境,煥發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吟誦朗讀,使學生形成立體的情感體驗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句話道出了“讀”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學也應注重吟誦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掌握文言文知識,理解文言文內容,并形成立體的情感體驗。
身為教學指導者的我們,要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讀的形式,如在預習環節,要求學生進行默讀,課文中較難的句子由自己進行范讀,簡單、容易把握的文章,可采用齊讀、輪讀、分角色讀的形式。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讀準、讀順,有生僻字、通假字的,我們要對學生加以指導幫助。在哪里停頓,如何把握讀的節奏,我們也要及時加以指導,以增強學生讀的效果,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另外,在品讀中,體會文言文的美,并由此深刻領悟文章含義,形成立體的情感體驗。
三、及時復習鞏固,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若想讓知識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就必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不斷的重復復習,復習的次數越多,記憶得就會越牢固。所以,要引導學生做好復習鞏固工作,做到溫故而知新,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
比如,在學了《小石潭記》之后,我們就可不定期抽查學生對本篇文言文的背誦情況,或者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讓學生進行翻譯,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也可提問一些檢驗學生是否對文章主旨大意掌握的問題,若學生能準確回答出,則說明學生已基本掌握。這樣,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進行復習,既使得復習方式和復習內容不至于機械重復,也幫助學生牢固了知識,鍛煉了學生的記憶力。
綜上所述,身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文言文教學對于學生自身成長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積極探索各種科學、合理的文言文教學策略,改變學生對文言文枯燥乏味、呆板無趣的印象,讓文言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如此,學生的怕學、厭學就會轉變為樂學、好學,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陸衛東.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