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雨
摘要: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感受、談體驗,大膽探求,暢所欲言,使學習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使學生適應生活,得到發展。
關鍵詞:陶行知 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讓人如何生活,掌握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活學活用,在學習中改變生活,即教育為生活服務。既然教育是為生活服務,所以生活就離不開教育。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教育的根本意義是改變生活,提高生活的質量,即教育與生活同時存在,生活離不開教育。而讓生活與教學聯系起來,把課堂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激發學習的興趣,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于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對某位教師的崇拜,而喜歡上他的課,從而就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把他所講的內容理解,而如果學生不喜歡教師,教師把課本上內容講的再生動,學生也不會感興趣,就永遠不會學會課本知識。尊重他、理解他、寬容他、感動他,并真心地喜歡他。“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師與學生只有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師生雙方才會有一個愉快的交流。我們要提倡生活教育,特別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從生活經驗中選取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能使學生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目前,學習化學的途徑有許多,其中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是生活化化學教學。因為那些與生活密切有關的,每天重復出現的生活內容,能降低學生學化學的難度,自然而然地運用。我們化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感受,談體驗,大膽探求,暢所欲言,使學習活動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樣,學化學不再是一種抽象的枯燥的自然課程,而是有血有肉,和生活實踐緊密相連的具體形象的活動。
一、教材處理生活化,讓化學貼近生活
中學化學教材本身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也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如波義耳在一次實驗中不慎把濃鹽酸濺到紫羅蘭花瓣上,用大量水沖洗后,發現花瓣變為紅色,他沒有放棄這個發現,而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探究,從而發現酸堿指示劑。也就是說我們身邊的生活經驗僅僅是我們探尋事物客觀規律的起因,只有那些能夠對大量的生活現象進行歸納、推理,透過具體現象看到物質內部的本質、規律的,才能夠提出化學概念、發現化學規律。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讓化學走進生活
化學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學科,要求運用者必須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靈活地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講化學的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大膽去想,并根據教材內容,配以生活中的的常識,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掌握化學、運用化學,讓化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一)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激發興趣
興趣是獲得學習效益的強大動力,要讓學生化學學習中始終保持穩定而持久的興趣,就必須堅持愉悅式的教學。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欲望,在這種欲望的引導下,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得到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中。培養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要從多方面入手,采取各種方手段,如再講鋼鐵銹蝕的條件時,通過學生去完成一些對照試驗,如鐵在干燥的空氣中、鐵在蒸餾水中、鐵在植物油、鐵在潮濕的空氣中等試驗,從而得出結論,加大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開展教學
對一門自然學科來說,要想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創造和運用知識能力,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狀態中去看、去學、去練、去感受,達到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我在講化學電池化學能如何轉化為電能時,讓學生回家自制水果電池,通過小喇叭發出的聲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不知不覺中得出結論,學到化學知識。
三、化學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生活再現化學
化學是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我們學化學的最終目的是能用化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隨著觀念的更新,教學已不僅局限于課堂,而是開放型的。因此,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拓寬化學使用的環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走向生活,讓我們堅信:“要想學好化學,必須要聯系生活。”在具體教學中,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使學生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自由地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中學化學教學生活化是《新課標》強調“化學來源生活,生活又離不開化學”的最好體現。因此,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將化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強烈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對提高學生的化學素質有著深遠的意義。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