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寶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自主學習;現狀;落實;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9—0065—01
一、歷史教學的現狀
1. 學生的學習能力、基礎知識、學習習慣各有不同。在長期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特別高,也有的學生愛出小差,磨磨蹭蹭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這種情況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差異很大。
2. 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強,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有效指導直接關系到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好壞,但是有些教師為了趕進度,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時間少之又少,課堂教學基本上是“滿堂灌”,學生一邊忙于聽課,一邊忙于記筆記,成了錄音機。教學過程的有效思維少,學生、教師、課本之間的對話少,學生聽課的效率低。
3. 缺少民主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活躍的課堂氛圍,高漲的學習情緒,競爭的學習機制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死抱住”學生不放,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更不要說是以認真的態度去傾聽學生的意見了。有的教師甚至對學生提出的“奇異”想法諷刺、挖苦,不能給予正確評價,這無形之中大大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學生不能勇于參與教學、樂于參與教學。
4. 學生自主思維能力弱。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中,每節課的知識點、能力點、創新點基本上都是由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即便是最簡單明了的知識和方法也是在課堂內當堂完成,教師基本上沒有通過讓學生自主的活動來培養他們的探索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思維的能力很弱。
二、歷史教學中將自主學習落實到位的方法
1. 課堂教學應從“教育者”為中心向“學習者”為中心轉變:(1)鼓勵學生參與教學;(2)創設智力操作活動;(3)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并加強訓練。
2. 課堂教學應從“教會學生知識”向“教會學生學習”轉變:(1)指導學生掌握基本學習過程;(2)指導學生了解歷史學科特點,掌握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科學方法;(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歷史思維習慣。
3. 課堂教學應從“重結論、輕過程”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轉變。
4. 課堂教學還應從“關注學科”向“關注學生”轉變。
三、歷史教學要達到理想的自主學習境界必須做好兩點
我認為,歷史課教學達到理想自主學習境界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的有效性;對問題的發現、生成與通過活動對問題解決的有效性;將靜態課程轉化為動態課程過程的有效性。因此,歷史教學達到理想自主學習境界應做好下面兩點:
1. 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應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教學是一個信息和情感交流、溝通,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是語言文化和溝通文化的創造過程,也是奠定每個學生學習能力成長與人格成長的過程。為此,新課程理念下的歷史課教學要做到三個改變、一個營造和一個構建,即改變原有的課堂教育環境;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營造一個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寬容的教學氛圍,構建一個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學習平臺,讓每位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
2. 新課改理念下的歷史教學要做到三個轉變:(1)由“師本”向“生本”轉變,也就是教學由“教師為本”向“學生為本”轉變。教育重在育不在教,教師要構建一個適合生命成長的環境,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健康、快樂、高效成長;教師重在師而不在教,教師的作用不只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而是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伴旅和引領者;教學重在學而不在教,課堂不只是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單方面接受知識的陣地,而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各種能力的場所。(2)由“教本”向“學本”轉變。顧名思義,“教本”是以“教師為主”的教學用書,主要是服務于教師的講授,我們要把它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主”的學習讀本,讓它為學生的學習服務。(3)由“課堂”向“學堂”轉變。課堂要為學生提供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其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得以充分釋放,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如果學生的激情能點燃,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那么學生的自主質疑、解惑、學習、發展就會引刃而解,教師的教學就能讓 “每一朵花都開放,每一只鳥都唱歌”。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