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孫靜
摘 要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應用型專業在我國現階段發展得非常迅速,具有較好的社會需求和就業前景,如何繼續保持良性的發展,專業的改革和課程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分析專業發展和教學現狀,探討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提出當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研究的重點,并指出了課程設置的發展趨勢,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實用型專業人才。
關鍵詞 教學改革 課程設置 教學模式 環境藝術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0.047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ty
LI Zhiguo, SUN J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Arts, Northwest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As the applied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s developing rapidly at present stage in our country, and has a good social demand and employment prospec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fessional, the article discusses new idea of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 design, from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group,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ociety.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ty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快速化建設而發展起來的新專業,其設計人才的培養為推動我國環境景觀設計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經歷過粗放的行業發展后,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開始規范化,系統化。那么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就變得尤為重要,如何進行適應性人才的培養與發展,專業改革與課程設置就成為了關鍵。筆者根據自己近些年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現行環境藝術設計教學的現狀,進行部分的思考以期向同行們請教、探討。
1 目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傳統培養觀念和教學模式有待轉變
環境藝術作為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藝術的大學科背景下誕生和發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雖然在辦學規模上有了突破,但在教學方案的制定中仍沿襲傳統美術院校的模式。傳統的美術院校師資配備、教學體系傳承以及辦學宗旨更趨向于傳統意義上純藝術類人才的培養模式,更多的是純藝術性質的個人情感表現。隨著設計的普及,當今市場對于環境設設計人員有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一味地按照純粹的藝術專業教學模式,將無法適應社會,環境設計專業要求的是適應社會發展,而更多的是應服務于當前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1.2 實踐教學理念有待加強
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環境設計類專業課程設置多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課時所占的比例偏低,學生實踐能力相對缺乏,以致于學生進入社會,融入到工作過程中,往往需要很長的適應性。
1.3 缺乏實戰型師資隊伍
目前環境設計專業教師主要分為三大類:傳統美術院校的繪畫專業、美院和綜合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以及建筑院校和農林院校的園林專業,由于長期受學院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囿于原來專業的觀念及授課方式。加之教師大多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學,普遍都缺乏應用實踐技能,對專業的應用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的了解有一定的距離,注重于理論教學,對社會實踐并未充分重視,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應用性較弱。
2 教學改革的思路
2.1 優化課程體系,體現人本思想
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的課程體系是打造人才培養平臺的主要策略,作為藝術專業學生,不同于普通專業的學生,由于在學習方法和興趣愛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突出塑造其特有的優勢,重點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現在的藝術生源由于學習背景有諸多不同,對于專業的認知差異較大,大部分學生沒有扎實的藝術功底和足夠的專業素養。要進行設計人才的培養和塑造,就必須先要構筑給學生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培養他們良好的藝術素養和對專業的認識,通過一年級的設計基礎訓練,讓學生在學習過程逐步認識到專業的特點和方向,建立起對專業學習的興趣。然后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通過老師的引導以及個人對專業的理解下進行方向選擇。這就有效地避免了很多學生盲目選擇專業,既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又加大了后期學習的壓力。
2.2 根據教學特點構筑專業知識群endprint
作為應用學科,環藝專業受市場影響很大,純粹藝術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順應市場和時代的需求與變化。那如何在符合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尋求既能保證培養方案的嚴肅性,又能夠順應社會需求的解決途徑,學生專業的能力培養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特點,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這個學科健康發展的保障。因此,環藝專業設計教育必須使設計人才擁有“四個知識群”,才能使人才具備足夠的專業素養:
發散性思維和視覺思維知識群——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評價能力,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設計形式表達能力,設計創意的本質就是求新求奇,在教學過程中盡力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潛力是教學和改革的重要任務;邏輯性思維與知覺思維知識群——培養學生的嚴謹性,環境藝術設計不僅涉及藝術更多的是涉及到技術,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藝術類學生發散性思維活躍,個性強烈。但缺乏理工科的理性,所以必須加強藝術類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于環境空間的認知、使用、塑造等基本設計能力。創意性思維與表現知識群——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表現及造型能力,通過對于環境及場景的模擬與再現,使學生具備較強的造型設計表現能力及運用軟件的基礎操控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環境設計專業本身就是一個綜合的學科,環境設計項目的實踐建設是個復雜的過程,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應對能力和實際設計能力。能夠有效地解決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社會、行業需求脫節的瓶頸問題。
2.3 改革教學模式,尋求新突破
課程教學是實現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景觀設計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理論講述為主,然后通過虛擬的課題形式完成,對于學生來說,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下進行。這種模式以教師為主導,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指導和講解,忽略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的培養,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身心疲累,學生消極厭學。關于理論與實踐,羅爾斯(John Rawls)在《正義論》中曾提出“反思平衡”的說法:“對一種理論的有效性判定,判斷它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需要不斷地回到實踐層面,通過實踐行動提供它的合理性依據。所以只有 “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才能發揮課堂理論與實踐的優勢,實現其功能的互補,只有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將傳統的虛擬課題進行轉化使景觀設計課能夠與設計企業的項目相結合,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推行“真題真做、真題陪做、虛題實做、虛題體驗”的教學策略,將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化到與企業實際項目相結合。通過這種企業課題與教學相互融合的實戰性教學,必然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強化學生實踐體驗學習和實戰設計意識,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都有著全面的推動作用。
2.4 提升教師素質,豐富教學內容
專業教師是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主要實施者,對學生的專業學習起到主導作用,其執行能力的高低、素質的全面與否對教學的有序實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景觀設計課程因為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雙師型”素質。也就是說作為專業教師既要有完善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也要有作為一名設計師所具備的較高的職業素養。“雙師型”教師能夠將理論教學和工程實踐緊密聯系起來,有效解決環境藝術專業的實踐問題,在課堂上帶給學生最新的行業資訊,實現教學中的學習內容與設計單位的實際工作相一致。這就要求學校在對教師的能力培養和完善方面多加考慮,加強校企聯合的辦學策略,提供給專業教師到設計公司和施工單位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同時一些設計公司的設計骨干也可適時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專業設計人員的講學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可以使教師課堂傳授的專業觀念、內容、技能與業界發展同步,從根本上避免虛夸的設計。這種企業人員全程參與課程教學,既強化了學生的設計實戰能力,讓學生能夠很好地了解行業的基本情況,還能將學生的設計成果轉換為資源進行使用和借鑒。這種工學的緊密結合,有力推動了學生設計能力的提升。
2.5 重視課程實踐,增強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環節是環境設計專業最重要的環節,盡管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集科學、藝術、工程、技術于一體的交叉型學科,但長期以來,國內的專業教育普遍存在著“重形式,輕技術”的現象。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實踐環節是環境設計專業最重要的環節,社會實踐的最終目的是走向社會,因此在培養專業人才的過程中就要不斷地進行社會實踐,以驗證本身的能力是否合格,簡言之就是進行驗證性實踐教育。這就必須建立校外實踐基地,通過和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的聯合,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在學習階段實際進入到工地,系統了解施工工藝及材料類型。實踐環節的建立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第一線的專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 “為人服務”的良好設計思想。同時也可以通過將設計大賽引入課程教學,在課程的前期通過對賽事的篩選,精心組織積鼓勵學生極參加各種專業學科比賽,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這種以賽促學、以賽帶練的舉措,不僅使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形成良性的教與學環境,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潛能,同時通過比賽也可以使不同學校學生彼此間相互交流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同時也可以給老師積累一定的實踐教學經驗。
3 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以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依據,必須要認真考慮課程的合理設置,以建立科學合理的體制為保障,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創新型思維方式為宗旨,建立一個結構完整、系統優化、機制健全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讓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燁.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研究.中國成人教育,2009(22).
[2] 肖顏琴.廣東工業設計教學改革與課程設置再認識.裝飾,2002(6).
[3] 李曉丹.一體化與多元化教學模式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8(1).
[4] 段妍君.藝術設計教學的幾點思考.科教導刊,2014(7).
[5] 趙衛東.對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東北師范大學,2009.
[6] 凌士義.對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裝飾,2009(9).
[7] 顧亦鳴.工科院校工業設計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