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聯盟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聯盟模式,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數量;基于共同的目標而建立;成員擁有獨立的性質。通過對中國最為典型的C9聯盟的個案研究,分析我國大學聯盟的現狀。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大學聯盟的良性發展,就要樹立互利共贏的新型合作競爭觀;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構建協調作用的組織機制;協調政府關系,為聯盟謀求尋求政策支撐;提高聯盟的對外影響力等。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聯盟;合作
當前世界是和平的世界、發展的世界,更是合作的世界。聯盟與合作已成為各種政治、經濟、商貿、學術等正式或非正式場合慣用的協作方式,以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利益的最大化。改革開放以來,在吸取國外成功的大學聯盟經驗,并綜合考慮我國客觀情況的基礎上,我國大學聯盟快速發展,獲得了一定的佳績。然而,與預期目標相比,我國大學聯盟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內部機制不夠健全,項目合作深度不夠完善,合作內容浮于形式等,我國大學聯盟今后的發展道路以及進一步發展的策略成為擺在眼前的課題。
一、大學聯盟的內涵、特點與類型
大學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高校之間,圍繞某些共同的目標,通過一定方式建立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的合作體,共同構成一種全方位的深層次合作形式。歷來學者們對大學聯盟的概述綜合了幾點共同的特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數量;聯盟以合作方占有優越性或互補性的優勢資源為前提;基于共同的目標而聯盟;成員擁有獨立的性質。
二、我國大學聯盟的發展歷程
根據我國大學聯盟的特征變化,大致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學聯盟發展歷程分為萌芽、探索和發展三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1978-1992):聯盟的行業性
于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掀開了對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序幕。該時期,政府負責管理所有高校,高校聯盟的宗旨是為部門和產品經濟服務。各部門、行業所開辦的學校致力于為本部門、本行業培養人才。在教育部的號召下,部分高校以“協作組”的方式達成高校間的聯盟合作。教育部為其提供經費,“協作組”每年向其匯報工作。因為這些成員高校是在政府力量的推動下,基于共同利益的訴求而結成聯盟,他們相互具備獨立的身份,并且執行協作組暫定的工作方案,所以這個時期的“協作組”已初具高校聯盟的特性。這個時期的大學聯盟所具備的特征如下:一是政府決策的產物,二是具備行業協會的特征,三是合作內容為該行業的教育研究。
(二)探索階段(1992-2005):聯盟不穩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使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再由部門、行業來統籌規劃,轉而以區域為指導,各大高校亟需以市場為導向來實現人才的培養。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鼓勵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之間的協作與聯合,促進國家教委所屬院校、中央業務部門所屬院校、地方所屬院校以及地方院校之間的聯合,合理調整高等教育的布局?!币罁谊P于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決議,在政府的推動下廣州、杭州、武漢、上海、北京等市區的高校,與地理位置相近的高校形成聯合體。
(三)發展階段(2006-):聯盟的多樣性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政府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由直接干預逐漸轉變為宏觀調控,基本確立了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在政府、高校、市場三種力量相互作用下我國大學聯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聯盟模式表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第一,政府仍是各高校的主要承辦者,因此在高校的管理中依然有著重要作用。
第二,高校自主性逐漸擴大,辦學自主權逐漸增強;高校聯盟合作的意識逐漸遞增。
第三,競爭機制的介入推動了高等教育機構對其發展戰略作出調整,在市場的引導下,部分高校以資源共享為目的自主聯盟,對政府決策形成影響。
這個時期的大學聯盟形成了如下特征:構成多樣化的聯盟模式;推動聯盟形成的力量多極化。
三、我國大學聯盟的現狀——基于C9聯盟的個案分析
(一)C9聯盟的基本情況
從2003年開始運作,于2009年正式成立的中國名校C9聯盟,包括9所首批985名校:北大、清華、復旦、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國家“985”實施后,9所高校簽署了《一流大學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協議》,主要內容包括九校間建立長期緊密的合作模式,以優勢學科的強強聯盟實現協同發展,形成學術聯盟;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進行互認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互認學分,開展暑期學校,提高九校聯盟的影響力和領導地位;對外與國外優秀高校聯盟進行合作與交流,以此推動聯盟的國際化發展。其主要任務致力于解決高校資源配置的匱乏與浪費的矛盾,國內高校擴招面臨的數量和質量的矛盾,緩和國內外高等教育生源的競爭問題等。
(二)C9聯盟組織結構
1.區域分析
通過位置分析可看出,C9聯盟分別分布于中國西北、東北、中部、東部等地區,距離甚遠,雜亂分離。C9聯盟在高校選擇的過程中,忽視了地域距離,從而大大縮減了更多的學習與交流機會。
2.學生組織的作用
C9聯盟在校長、黨(校)辦公室、規劃辦公室、研究生院及教務處5個部門形成了相應的會議機制,按部門劃分為5個小組來展開會議,然而迄今為止依然沒有形成一個聯盟內的學生組織機構。
3.項目合作的開展
C9聯盟高校間開展的實質性合作項目包括:暑期學校項目、本科生的交流項目、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項目和聯合實踐教學項目。以下來分析C9聯盟的兩個重要合作模式:
(1)本科生的互相交流以及研究生的聯合培養。本科生的交流項目主要包括:學生第二校園交換、互認課程學分。研究生的聯合培養模式為:各校分別設立若干個優勢學科的培養平臺項目,以此作為校際互訪研究平臺,并接受9校研究生的申請,獲準者可進行為期半年或更久的訪學研究,9?;フJ訪學期間學生在他校取得的學分和成績。
(2)九校聯盟的暑期學校。九校聯盟建立暑期學校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9校的優質資源,聯合各自的優勢學科,共同開展系列暑期學校,對內為各級本科生與研究生開設系列課程及講座;對外加強與國外優秀大學聯盟的交流與合作,拓展C9聯盟的國際化發展。
綜上所述,C9聯盟側重于物質層面的共享,精神層面的引導與培育亟待加強;迄今為止C9聯盟還沒有設立一個具體的聯盟章程,應加快建立規范的聯盟組織結構,密切聯合9所高校,建設優勢學科特色,在互補的過程中取長補短;9所高校的聯合不應局限于中層干部的會晤,更需要成立相應的學生組織,以此來加強學生間信息的溝通與問題的反饋;在注重高校間的學術交流的同時,還應加強藝術體育等文化方面的交流與溝通,使交流渠道多元化,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C9聯盟應建立與其他優秀大學聯盟的聯系,拓展高校聯盟形式,面向全國大學生,擴大自身影響力;未來的C9聯盟高校應跳出固有的個體概念與范圍,真正地把9所高校當成統一體來建設,保證成員高校間的平等性與一致性。
四、我國大學聯盟的發展策略
構建大學聯盟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高校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研創新等功能上的共贏互享。針對我國大學聯盟發展至今所取得的成效及所存在的問題,要想進一步發揮聯盟的互惠互贏作用,全面提高我國大學的整體綜合實力與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可由以下發展策略來達成目標。
(一)樹立互利共贏的新型合作競爭觀
大學聯盟旨在借助聯盟整合各大學的優勢資源,由“單兵作戰”轉為“團隊攻堅”,以實現互利共贏、協作制勝的目標。這就要求各聯盟高校擯棄“本位主義”的思想,轉變以往的大學競爭方式即以超越競爭對手為目的,孤軍作戰尋求發展。
(二)提升高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間的聯盟合作在本質上就是一組核心力量的組合,只有各聯盟高校都具備一定的核心競爭力,才可以與合作伙伴優勢互補、分工協作。不然即便在短期內達成了聯盟合作,也較難獲得長遠的成效和發展。這要求各高校排除“大而全”的思想,審查自身的不足與優勢,理性分析當前的經濟市場、就業市場與人才市場,找準自身的定位,力求將有限的資源投放于最具優勢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打造較強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構造戰略聯盟所必備的優勢實力,從而才能在聯盟合作中獲得整體競爭優勢,使聯盟體進一步變大、變強。
(三)構建協調作用的組織機制
由于各聯盟高校在學科建設、文化氛圍、戰略目標與優劣組合等方面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因此在實踐操作中易引發各種沖突和矛盾,而這些沖突和矛盾若沒得到適當的調解,就可能會導致聯盟體的癱瘓與解體。
(四)協調政府關系,為聯盟謀求尋求政策支撐
政府對大學發展具有宏觀調控作用,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本土化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如法律法規、優惠政策、財政支持等,促進高校間有效合作良性競爭,統籌聯盟的發展規劃,加強對有關合作項目的協助,為高校的有序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引導我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與世界一流大學接軌。
為鼓勵和支持大學聯盟工作的開展,調動參與聯盟合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還應出臺定量與定性考核相結合,物質與精神激勵并重的獎懲政策,對在教學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的高?;テ附處熞约霸诼撁撕献鞯慕萄泄ぷ髦蝎@得實際成果的教師,實行物質和精神激勵,并以此作為典型鼓勵大家互相觀摩效仿,致力于在聯盟合作中營造一種互相學習、互相觀摩、互相激勵、自我反省的學術氛圍。
(五)提高聯盟的對外影響力
1.加強聯盟引領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積極效能
高校的職責可概括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大學聯盟把高校聯接成為一個整體,使其更加充分地為社會、國家貢獻力量。高水平的大學聯盟應發揮對社會和經濟的服務與反哺功能。
2.加強聯盟與國際市場的互動,提高其國際影響力
相對我國大學聯盟的發展時間較短而言,國外大學聯盟在理論研究及實際教學管理上的經驗更為豐富,因此我國大學聯盟需充分借鑒國外大學聯盟的成功經驗,加強與對方的交流互動,積極創造彼此間更多的合作機會,逐漸縮小差距,努力提高我國大學聯盟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陽榮威.試論高校戰略聯盟及其構建策略[J].江蘇高教,2005(6)
[2]周光禮,吳越.從競爭到合作:C9聯盟組織場域的構建(上)[J].高等工程教育,2011(4)
[3]李昂,武曉蘭.比較“常春藤”聯盟看中國C9大學聯盟的未來發展[J].黃山學院學報,2012(6)
[4]王金蓮.我國大學戰略聯盟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3
[5]樊麗萍,王樂.中國版常春藤聯盟,管用嗎[N].文匯報,西南大學,2009-10-18
[6]聶輝華.中國版常春藤流于形式—沒有競爭的自由,哪有學術的自由[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10-20
[7]朱小龍.不妨對“大學聯盟”多些期待[N].光明日報,200910-15
作者簡介:
謝景(1989.1~),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高等教育。
注:安徽省高等教育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利用專業評估與認證推進師范院校聯盟教學模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3ZDIY189)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