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輝
【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項目,通過應用題教學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對于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及時的鍛煉,而且還能夠間接的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指導他們的學習生活。所以在教學中優化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可以更好的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應用題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教學中遇到大部分的學生都很害怕解應用題,他們看了題目不知從何入手,就像是老虎吃天無從下手一樣。為了幫助學生們拓展思路,發展思維能力,不再害怕解應用題,筆者就數學應用題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
數學的教學任務不僅是教會學生學會計算,對于學生數學思想的教學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小學時期,正值學生各項習慣的形成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想對于當前的學習及以后的學習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都知道,培養學生對題目結構的分析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有研究表明:學習困難的兒童,他們解應用題的困難并不主要表現在解題的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設認知活動的差別。與優秀生相比,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對題目中隱含條件和中間狀態的分析,這說明兩組學生在分析階段所分析的內容有著本質區別。解決應用題的關鍵在于發現解法,就是在“問題——條件”之間找出某種聯系和關系,通過分析題目,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盡可能用可觀察的行為使應用題的教學外顯化,讓學生盡可能地觀察到我們的思維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抽象的數學模型,使其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
二、結合實際,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數學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而應用題正是數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一個“過渡”,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有效的結合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交叉點,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進行應用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的應用題較多的是經過數學處理的“形式化”常規習題,遠離學生生活實際。使得許多學生在它面前自信心受挫,學生不但對應用題產生恐懼心理,也喪失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所發生的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喜歡充滿樂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有必要對教材中應用題的選材,作一下改編。教材的編寫是面向各地學生的,但不一定適合當地的實際,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書本上的應用題改編成學生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創設一定的情境呈現給學生。這種情境既可以是一幅生活圖景,也可以是圖表、對話、文字敘述,甚至可以是漫畫等形式呈現出數量關系。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從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數學,激發他們對應用題的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應用意識。
三、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簡單應用題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觀察。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的注意力比較分散,容易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教師在學生讀題時要加強指導避免學生關注一些無關的信息。尤其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在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結合相關的文字進行審題和觀察。例如:提醒學生不能放過圖中的文字信息,看圖時要先尋找文字信息然后結合圖畫內容,確保正確理解圖中所給信息等等。二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聲讀題從整體把握應用題的題意。從圖文結合型應用題中觀察并口述出來是審題的關鍵,純文字的應用題讀題則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關鍵,可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準備。三在解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化抽象為具體。由于數學應用題自身在語言上精練和抽象。小學生理解能力薄弱是解題過程中的困難。因此,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形象思維,幫助學生找準題目中的關鍵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直觀教具、學具,幫助學生理解、分析,讓學生先由直觀到表象,再抽象出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概括數量關系的能力。最后,教師應該通過不同形式的題目對學生加以訓練,達到熟能生巧的作用。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選題,引導學生從題目條件入手進行全面深入的理解,找準題目條件中的對應關系從而判斷分析出“條件與問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逐層理解,這樣可以使學生有意識的尋找有用信息,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在收集辨別信息的過程中弄清數量關系。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在多樣題目的對比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指導學生自編應用題
因為新課改確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則作為一個教學的輔導者出現在課堂上,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進行知識的領悟和解讀,再根據自身的特點去設計一些問題,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編應用題,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和特征,激發他們自覺地分析數量間的相依關系,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是檢驗應用題教學效果的好方法。在指導學生進行自編應用題訓練的同時,要注意學生自編的應用題要符合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要符合邏輯要求;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編寫出的應用題要同日常生活實際相符。另外,在指導學生編寫應用題時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藝術性、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特點等,在這期間也間接地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語文寫作能力,實現了“一舉多得”的教學目的。
五、及時更正,善于總結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及時的更正,明確錯誤點,進行科學的分析,以便能夠借助錯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另外教師也要對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閃光點予以表揚和鼓勵,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爭取新的更大的成功。當然也要著重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和自我檢查、自我反省等。逐步體驗成功后,我們必須堅信: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參與,必定能不斷地增強他們的自信。除此之外,為使學生主體的認知結構更趨向穩定和加強,使主體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和深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診視出學生思維過程中的每一個“成功點”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及解題方法,并盡可能及時地讓學生表達出來,及時地總結和歸納,使這些數學思想及解題方法及時地融入到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去。
總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改革,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問題解決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展示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的機會,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解釋和評價他們自己的思維結果的權利。讓問題解決成為應用題教學的重要部分,學生能夠在班級中調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的問題解決,并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時候,他們就會成長為自信而成功的問題解決者。
參考文獻:
[1]吳文勝.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若干思考-教學研究(河北),2005
[2]劉友紅.淺議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