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在第一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類實用人才及熟練勞動者素質的基本途徑;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須把提高全社會對職教的意識放在首位,并落到實處。
【關鍵詞】勞動者;社會意識;社會需求;培養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我國的職業學校是向沿海發達城市以廉價勞動力輸送農村孩子的工具”,作為一名職業教育的從業人員,看到這句話是免不了為之一驚,也不得不讓我們坐下來認真的思索中國職業教育。
一、中國職業教育的現狀
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在第一線從事生產、服務和管理的各類實用人才及熟練勞動者素質的基本途徑,但是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的輕視中職教育的觀念,根據多年招生經驗總結得出,輕視中職教育的社會心理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錯誤認為“學習不好的孩子才讀中職”。很多家長和學生抱著這樣的看法,填報中職學校往往是許多初中畢業生的無奈之舉;二是片面認為“中職在校生大多數來自農村和城市經濟困難家庭,上得起學的沒人報考職高”;三是很多家長“崇拜學歷、輕視技能”,認為上了中職將來只能從事“勞力者”的職業,難有上升空間,只有上普高,按部就班地讀完大學,才有美好前程。
各地區中職教育發展也不平衡,區域特色不夠明顯;隨著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中等職業教育要根據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為發展區域經濟服務。然而,目前我國區域經濟與區域中職教育發展尚不平衡,總體而言,沿海好于內地,發達地區好于貧困地區,其中內地中職教育嚴重滯后,2013年教育部要求普高和中職的招生各占50%的比例,但是很多省份都沒有達到;2013年江蘇剛好達到50%,貴州貴陽市2014年出臺的《貴陽市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中預計到2016年才能達到50%;又如,2011年,全國有中等職業學校13093所,在校生2205.33萬人,而貴州省到2014年僅346所,計劃招生34萬人。并且,就已有的各地中職教育發展狀況看,區域特點尚未得到充分體現,部分地區在中職辦學形式、學科結構等方面未能與當地經濟、文化背景緊密結合。如泉州地區的服裝、鞋業較為發達,然而卻沒有一兩所此類上檔次的重點職校。有些中等職校甚至脫離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盲目設置專業,而更多的中職學校還沒有像樣的實訓設備,還在用傳統的教師口授的教學方式進行著職業教育。
二、存在的問題
(1)我國有重視學歷文憑教育的傳統,不少人把上普高、考大學作為改變社會地位的階梯,在一定程度上輕視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錄用學歷層次也不斷提高,哪怕一些操作型的技術工種也片面強調要大專畢業以上,而忽視或放棄采用當地所培養的中初級實用人才,造成了錯誤的升學導向;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不夠健全的勞動用工制度也使得企業有條件從社會直接獲取勞力。另外對不少學生來說,中職教育學生就是九年制義務教育淘汰的產品,職業教育是低等教育的代名詞,上職業學校學校的成了一種無奈的選擇。
(2)“雙師型”教師的嚴重缺乏。以貴州省貴陽市為例,到2014年具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全省職業學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才達到20%,且這數字也是有折扣的,高級工和技師水平的指導教師不多;在中職招師中,本科學歷技師太少“招不來”,高職畢業技師卻學歷不達標“不能招”,客觀上造成了“雙師型”教師比例嚴重不足,離國家80%~90%的高標準相差甚遠,嚴重阻礙職業學校長遠發展,所以難以適應構建“立交橋”式的人才培養目標。
(3)許多學校新專業的設置帶有很大隨意性,由于經濟效益導致許多學校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在新開設的專業中,有一部分條件不很具備,也倉促上馬,以致專業教師,實訓設備不足,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而且使學校毫無特色可言。
(4)職業教育不能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有效溝通和銜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未來發展。本來高校擴招主要是增加職業教育類的專業,但各地卻人為地設置招生比例,貴州許多中職學校推優上高職的名額只有5%,而95%卻留給普高畢業生。某些省更低,使得大部分的中職畢業生難有繼續深造的機會。
三、綜上所述,我有如下思考
(1)通過媒體的大力宣傳來體現了全民職業教育的意識;如今不少人仍把報考中職看成是無能的表現。有些家長仍認為孩子讀職校將來永遠是工人,而且,許多企業在用工時,初中畢業的和中職畢業的學生干同樣的工作,拿同樣的工資,不如初中一畢業就去做工,還可以省下一筆培養費,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有些家長則認為只有拼命讓子女去考大學才是正理。所以通過媒體的宣傳,讓每一個家長都能意識到通過職業教育能夠使孩子成長為社會必須的技術人才。
(2)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中等職教師資隊伍。職教師資不同于普教師資,它要求教師要成為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現有的職教師資多數是由普教師資隊伍調整而來的,有些連基本技能都不具備,因此建立一支結構合理、質量合格、數量充足的師資隊伍是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當前可采用現有教師先培訓后上崗和從社會上選聘有經驗的企業一線人員作兼職教師的方法來解燃眉之急。今后必須大力加強職業師范院校建設和在普通高校設立職業教育師資班。
(3)加強與高職的銜接。有條件的重點中等職校要試辦高職班,提高學校檔次,培養更高素質的勞動者,向新加坡的學習,職業教育學生也有同等的升入高校的機會。許多家長學生傾向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以期適應將來的新形勢的需要,就是已在校的職校生也多數盼望將來能拿到更高的學歷。為此,那些已辦出特色的全國或省部級重點職校應發揮自身優勢大膽與高校聯合辦班,以滿足市場、家長的雙重期盼,同時也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規模。
(4)在教學內容上,應重視專業課,提高實訓課的比例,增加實訓設備,但不可忽視文化基礎課,因為學生只有具備了較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才會有較強的融會貫通能力,有較靈活的思維方法,才可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將專業課知識真正學好,弄懂。教師也應每年定期下到企業實踐,不斷的抓住企業的最新技術和動向,從僅僅“教會”學生轉向成指導學生自己“會學”,讓學生不至于畢業到企業一切還得重零開始,要讓職業學校與企業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吸納優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業、企業文化進校園。打開校門與企業、政府深度合作,推廣“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職業教育”、“校企合一”、“園(工業園)校合一”等模式,使得學校和工廠融合、教室和車間融合、校長和廠長融合、教師和師傅融合、學生和學徒融合、理論和實踐融合、作品與產品融合、招生與招工融合、育人與增效融合等方式有機的和企業發展銜接起來,拉開與初中畢業就上班的學生的差距,讓職業教育真正的為社會輸出初、中級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讓“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走得暢”成為中職學校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總而言之,中國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也離不開職業教育,還需要我們這一代的職業教育從業者不斷的努力,同時也呼吁全社會共同來關心我國的職業教育,相信職業教育將會在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職業教育的明天也會更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鑒》
[2]教育部網站: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發[1993]3號)
[3]羅用頻:貴州中職“四好”狀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