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朋飛 段勝楠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教育的新理念,得到教育部和高校的廣泛重視,正從理論研究向實踐探索,從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單獨開展到二者有機結合的轉變發展。創新創業教育也從重理論講授向重視“做中學”,完善學生知識體系和提高知識活性轉變。本文主要介紹大連理工大學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結合的實踐探索之路。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中心;實踐探索
一、創新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有兩種界定,狹義的創業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從事工商勞動的綜合能力的教育,使學生從單純的謀職者變成職業崗位的創造者。廣義的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開創性精神的人,這實質上也是一種素質教育[1]。創業教育是以形成創新精神和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創業意識、能力、技能及行為為落腳點,創新創業教育是由于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不可分割性而給出的新厘定和新要求。
應該說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兩種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將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效有機結合。其關注的首要問題是通過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去應對知識經濟和全球一體化的挑戰,以適應社會和經濟的變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及多元取向,開發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學生通過自主創業,自我雇傭,在工作中開拓創新以期達到自我實現。所以創新創業教育不同于社會上以解決生存問題為目標的就業培訓,也不可能是一種企業家速成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教育著眼于為未來幾代人設定創新與創業的“遺傳代碼”。[2]
從2009年4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成立,到2010年1月為宣傳、研究和推廣創新創業教育而由中南大學主辦的《創新與創業教育》期刊正式發行,再到2010年5月4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創新創業教育正以政府督導、高校開展、領導重視、專家研究、教師傳授、實踐緊隨、學生發展這一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高校將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有機整合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理念意義重大。
首先,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應對時代發展的教育改革,是將高薪技術產出到轉化有效開展的新的實踐途徑,是產出更具開拓創新精神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人力資源的責任擔當。
其次,倡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類拔尖人才,可為社會創造經濟價值及更多的就業機會,利于社會和經濟穩步和諧發展,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不竭動力。
最后,創新創業教育對于高校和學生是新的挑戰和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將有創新能力并能發現創新成果的群體與開拓精神、創業技能和創業能力整合,不僅能減少人才和新成果的遺失或埋沒,而且針對不同群體進行適量的創新創業教育完成培養多層次,多類別高素質的人才的要求。
可以說,高等教育正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在學生心中埋下一粒創新創業的種子,等待在適當的條件下發芽開花結果。
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作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兩個關鍵要素,它們是相輔相成。
首先,創新教育中培養的創新的意識和精神,訓練的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方法技巧,不僅在學生的專業課程和創業教育課程學習中破除思維定勢,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和新的視角,還與創業教育中提升的開拓精神和創業能力相結合。為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洞察市場,抓住市場先機促成有效創業,及就業后的大學生以創新的視域為所在工作領域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將工作中發現的機遇轉化為自主創業的行動埋下一種“可能性”。
其次,創業教育中提升的創業意識、創業知識為創新教育生成的智慧成果,提供了對創新成果現實價值進行評價的知識,及對有價值成果轉化的意愿及實現的方式方法。在創業教育的體驗式教學、模擬實訓和實踐機會為不僅有利于創業知識的內化、創業技能和能力的提升,還為創新提供了時間的機會和空間。所以說,將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具巨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三、結合實踐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總結和反思
(1)確定校本目標,即結合自身特點明確高校要培養的創新創業類人才,細化各種素質和能力,并確定組織模式,有的放矢、循序而行。
(2)定期檢查評估,實施一定的獎懲機制,確保執行力度,及時糾正存在的問題和偏差。
(3)積極爭取內部和外部的廣泛支持。如產業界、政府及教育部門、學校領導、校友及家長、教師等。
(4)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高校管理機構,組成全國高校創業管理機構聯盟,定期召開學術會議學習優秀,交流經驗,提高水平。
(5)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激發學生的熱情、采用自主的探索式學習、應用互動式教學及研討、實踐等形式,創造性地發揮任課教師、實踐指導教師、朋輩導師、兼職輔助人員及外聘顧問的積極性,共同努力推進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高曉杰,曹勝利.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新時代事業的開拓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綜述[J].中國高教研究,2007(7):91.
[2]曹勝利.創新創業教育呼喚模擬教學與體驗式課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