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教學是學前音樂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音樂欣賞要求以感知、體驗為主接觸。音樂欣賞不僅使幼兒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記憶和思維,還能初步培養和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作為幼兒教師,能夠引導幼兒并且和幼兒一起進入音樂的王國,帶領和引導幼兒交流與討論,幫助幼兒快樂地體驗和欣賞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 幼兒 快樂 學習
早在我國古代,圣人孔子有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說明音樂對人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功能。陳鶴琴先生也說過:“我們應當重視幼兒的音樂教育,用音樂來豐富幼兒的生活,培養幼兒的意志,陶冶幼兒的情感。”音樂欣賞是人們感受理解、鑒賞和品評音樂作品的一種審美生活,也是由音樂來了解世界的一種認識和思維活動。
一、音樂欣賞及其重要作用
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音樂的真諦,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開展多種多樣的音樂欣賞活動,對幼兒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欣賞不僅幫助擴大了幼兒的音樂視野,豐富了他們的音樂經驗,還可以從中培養他們簡單的感受美、鑒賞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提高審美情趣。音樂欣賞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音樂欣賞活動,可使幼兒接觸更多的優秀音樂作品,開闊他們的音樂眼界,豐富他們的音樂經驗,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喜愛之情,并使幼兒初步發展起感知、理解、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音樂欣賞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礎,無論唱歌、律動、音樂的游戲、節奏樂,都離不開音樂欣賞。
二、音樂欣賞教學容易走進的誤區
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前兒童音樂欣賞是讓幼兒通過對作品的傾聽對音樂作品進行感受理解的一種審美活動。音樂欣賞要求以感知、體驗為主接觸。音樂欣賞不僅使幼兒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發展幼兒的想象力、記憶和思維,還能初步培養和提升幼兒的審美情情趣審美能力。然而在過去音樂欣賞活動中教材陳舊,特別強調教師的“教”和幼兒的“學”而忽視幼兒的體驗與探索,教師往往起到一個播放音樂的作用,幼兒也只是被動地去聽音樂。這種情形的教學往往忽視了幼兒的感知、記憶、想象等許多音樂能力。
三、讓幼兒在快樂中進行音樂欣賞活動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采用積極地教學方法,激發幼兒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創設適宜幼兒主動學習與探索的環境,與幼兒共同在音樂欣賞中進行審美體驗是幼兒教師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在幼兒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讓幼兒在音樂欣賞中體驗快樂,也在快樂中體味音樂。
(一)有目的地選材——以幼兒的生活經驗與興趣為出發點
1.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幼兒喜聞樂見的題材。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往往通過感知和依靠表象認識事物,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等特點,選取的音樂作品題材應該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使幼兒充分熟悉其題材,這樣,幼兒可以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展開想象或是聯想,自然地在音樂情境中徜徉。例如,法國著名作曲家圣桑創作的樂曲《獅王進行曲》就是一個很好的幼兒音樂欣賞素材。幼兒們有了動畫片《獅子王》的良好鋪墊,對于故事有了自己的熟悉和理解,那么在欣賞《獅王進行曲》時便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幼兒在欣賞樂曲時,可以很自然地將樂曲節奏的快慢和強弱與故事聯系起來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及想象和欣賞。
2.要注意選擇音樂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的作品。這些音樂作品的形象可以引起幼兒足夠的興趣,可以通過引導、配合幼兒用幼兒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體驗其內涵。例如,可以選擇一些與幼兒十分熟悉、喜歡的故事、動畫片相匹配的作品,《藍精靈》《龜兔賽跑》等。在實際的教學中,《在農場里》是一首音樂形象鮮明、情節生動的樂曲,它富有歡快的節奏,以及可愛的動物們的叫聲等生動的樂曲元素,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給聽到的旋律加上屬于自己的動作,而且還是和著拍子。樂曲在幼兒腦海里的形象又通過他們的動作及歡快的表情不自覺地表現了出來,這也正達到了音樂欣賞的初衷。
3.選擇韻律感強的作品。樂曲如果擁有優美的韻律可以更多地吸引幼兒關注,將幼兒的興趣點集中在一個高度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感受旋律的起伏、旋律的順暢、旋律的優美,培養幼兒感受美、傾聽美的能力。如《新春樂》、《喜洋洋》等這樣旋律優美、節奏歡快的樂曲就可以用來當做幼兒音樂欣賞的素材。
4.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名家名段。一般來說,一些名家的著名作品的旋律和情景都堪稱經典,如果教師可以精心選擇,將樂曲的亮點與幼兒的興趣需要進行有機地結合,那么既可以讓幼兒得到良好的美的體驗,同時,還可以加強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如歌曲《歡樂頌》《四小天鵝舞曲》等著名樂曲。
(二)促進師幼雙向互動關系——教師引導,幼兒體驗
1.教師應積極地創設情境,引發幼兒在情境中體驗音樂的“情境美”。
(1)欣賞情境。再次說到幼兒的感知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因此,幼兒對音樂的欣賞與體驗,也常常要從音樂抽象的、發散的想象中回到現實的情境中,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幼兒并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物質環境的支持。如圖片、影像、以及一些特殊的道具等構成的利于幼兒欣賞的外在環境。
(2)有效的語言情境。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應巧妙地設置一些適時的、恰當的提問或是引言,通過有效的語言導入,讓幼兒與教師互動,在幼兒進行討論、獨立思考問題的同時也就引導了幼兒更進一步地來欣賞和體驗音樂。教師在關鍵時的點撥往往可以引起幼兒更進一步對樂曲的興趣和關注。例如在音樂欣賞活動《獅王進行曲》中,教師引導幼兒欣賞過程中,問到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的音樂感覺很低,很重,會讓你覺得怎么樣?”立刻就有孩子敏銳地感覺到,并且聲情并茂地告訴老師:“害怕!”孩子能夠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及通過節奏的快慢和強弱感受到“害怕”,這不就是很好的欣賞過程么?
2.教師可通過多種途徑教學,拓寬幼兒欣賞的途徑,使幼兒更有效更好地感受音樂。
(1)圖片、音像等材料的充分應用。樂曲欣賞本身就是抽象地感知,教師倘若能夠在幼兒欣賞的過程中適當且靈活地給予各種視覺或聽覺上的支持,讓幼兒在活動中成為主體,借助圖片等輔助材料類引導幼兒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旋律、節奏的變化。還可以利用圖譜、圖示等表現樂曲旋律的高低變化、樂段的重復與變化,還可以用簡筆畫來表現樂曲的故事情節等。而且,在欣賞的過程中,要給幼兒抒發自己意見和體驗的機會,鼓勵每個幼兒都來發言,將欣賞的結果從感受總結為語言,更高層次地進行欣賞后的概括,也會不斷地提高幼兒對音樂欣賞的興趣。
(2)適當的游戲,有助于幼兒置身情境中感受音樂所表現的情感。許多的音樂游戲都對幼兒加深對樂曲的欣賞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簡單的表演游戲在幼兒音樂欣賞中就是一個好方法。一段聲音很低沉笨重、速度又較緩慢的音樂,不一定能吸引幼兒,但讓孩子隨著音樂模仿大狗熊走路的動作時,他們就來勁了,并且很快就記住這段音樂。再有,你讓孩子呆板地坐著聽一段描寫小鳥的音樂,幼兒不一定能理解,但假如同時讓他們學做小鳥飛翔樣式,或許就一下子明白了。
(3)故事、兒歌等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的妙用。教師在幼兒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恰當地加入故事、兒歌等材料進行對樂曲的渲染及補充,引導幼兒形象得理解作品。當然,這樣的材料補充大都用在樂曲篇幅長,形象單一且突出的作品中。不過,這也會收到很好教學效果。
(4)抓住興趣點,隨機欣賞與教學。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時候,都是幼兒欣賞音樂的好時機,幼兒還可以進行一日生活音樂化活動,即科學地選擇一些中外經典童謠、名曲、性質各異的各類樂曲,在幼兒游戲、午餐、午睡、散步、起床、離園等活動中環節中播放,使班內每個角落都充滿著音樂,讓幼兒一入園便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音樂氣息,從而產生愉悅、熱情、飽滿的情緒,來迎接美好的一天,幼兒受著美好音樂的熏陶,隨之也會自然而然地伴隨音樂產生相應的積極情緒,在一組樂曲幼兒熟悉一段時間后,再更換一組,幼兒在三年的生活中可接觸到大量的歌曲和樂曲,從而從量的積累過渡到質的飛躍。
作為幼兒教師,能夠引導幼兒并且和幼兒一起進入音樂的王國,帶領和引導幼兒交流與討論,幫助幼兒快樂地體驗和欣賞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周素珍.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10).
[2]盧曉玲.培養幼兒音樂欣賞能力淺見[J].中國校外教育,2008,(S1).
[3]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1]紀璐:包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