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



摘要:本文選擇了30個反映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直接和間接指標,對湖南省3+5城市圈中的8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水平進行因子分析,將影響區域經濟競爭力水平的因素歸為3個公共因子,并對綜合加權因子得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8個城市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存在顯著差異,可劃分為三個等級。長沙市為第一等級,株洲、岳陽、衡陽和湘潭為第二等級,常德、益陽和婁底為第三等級,并根據得分結果提出了各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圈 區域經濟競爭力 因子分析 評價指標 實證研究
“3+5”城市圈是以湖南省內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為中心,15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和衡陽五個城市在內的城市聚集區。“3+5”城市圈不僅具有區位優勢,而且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區。隨著圈內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和投資步伐的加快,湖南“3+5”城市圈的經濟發展迅速,但是城市圈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區域內部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各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對于個區域整體的經濟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湖南“3+5”城市圈內的8個城市經濟競爭力進行定量分析,找出各個城市發展的差距所在,從而為決策者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政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有定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綜述
研究區域經濟競爭力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深入分析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形成要素,提出相應的對策,使得區域經濟充滿活力,保持持久和高效的發展。國內外關于區域經濟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域經濟競爭力內涵的研究
關于競爭力的研究最早來源于企業。1980年的歐洲經濟論壇上提出了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概念。此后,國內外學者將這概念引入經濟學領域,研究對象從微觀經濟個體轉向宏觀經濟領域。徐瓊(2006)指出區域經濟競爭力是對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潛力的概括,是該區域經濟實力、經濟外向度、經濟環境、創新因素、政府管理與科技發展的綜合體現,是各種經濟變量的有機組合及其動態合力的結果。
(二)區域經濟競爭力評價指標的研究
王秉安(2005)構建了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1個一級指標,8個二級指標,22個三級指標和148個四級指標。徐瓊(2006)構建了反映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兩級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包括地區經濟實力、經濟國際化程度、政府管理、金融因素、創新因素和基礎設施因素,二級指標包括26個因素。徐承紅(2008)提出了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四級指標體系。一級指標體系包括核心競爭力、輔助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實力,二級子系統包括9個指標,三級子系統包括19個指標,四級子系統包括72個指標。
(三)特定區域的經濟競爭力比較研究
國內外研究者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方法,選取特定區域分析經濟競爭力,并將不同區域的經濟競爭力進行比較,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Sang-ChulPark(1999)對韓國的區域經濟競爭力差異進行分析,提出中心和外圍的差別發展策略有利于韓國的政體經濟增長。袁靈(2005)選取指定的評價指標,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將2004年湖南省與中部其他9個省份的經濟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關華等(2010)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河北省11個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發現河北省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應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投入,實現區域經濟的均衡快速發展。
目前國內關于區域的經濟競爭力研究主要是預先設定好評價指標體系,然后根據特定的評價指標展開實證研究。這種方法存在定的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出地區的經濟競爭實力。因此,為全面、真實地反映這8個城市的區域經濟競爭力,文章根據科學性、合理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選取了反映經濟實力水平的GDP總量、人均GDP等30個直接和間接性指標,建立相關的統計指標體系,先做因子分析,再通過因子分析的結果尋求綜合評價的因子,然后對湖南省3+5城市圈內8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對比分析。
二、研究設計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湖南省3+5城市圈中的八個城市,包括長沙、株洲、湘潭、岳陽、婁底、益陽、衡陽和常德。為全面、真實地反映這八個城市的區域經濟競爭力,本文根據科學型、合理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選取了反映經濟實力水平的GDP總量、人均GDP等30個直接和間接性指標,建立相關的統計指標體系,先做因子分析,再通過因子分析的結果尋求綜合評價的因子,然后對湖南省3+5城市圈內8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進行對比分析。
數據選自2013年《湖南省統計年鑒》,2013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12年湖南省各省、地級市的統計公報。
本文采用平均值標準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
在(1)式中,Mij為第i個城市第j個指標標準化后的值;Xij為第i個城市第j個指標的原始統計值;Xj為所有城市第j個指標的算術平均值。
然后對處理后的數據的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KMO系數)進行檢驗,如果KMO值越大,表示變量間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如果KMO值小于0.5,則不宜進行因子分析。通過對各項指標運用SPSSl6.0進行計算,結果得到KMO值為0.75,大于0.5,說明因子可信度較強,適合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表示如下:
設有n個原始變量,表示為,根據因子分析的要求,這些變量標準化后,假設n個變量可由k的因子表示為線性組合,即:
(3)式為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如果利用矩陣形式則表示為:
X=AF+e
(4)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對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從中找出少數幾個能夠控制原始變量的因子選取公共因子的原則是盡可能包含更多的原始變量信息,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利用公共因子現原始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達到簡化變量、降低變量維數和對原始變量再解釋及命名的目的。
三、區域經濟競爭力實證-分析
(
)因子總方差解釋與碎石圖
運用SPSS16.0統計分析軟件對處理后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前3位的公共因子方差累計貢獻率為93.515%>75%),說明這3個公因子對原始數據的代表性很高,已經反映了原始數據的絕大多數信息。總方差解釋如表1所示。
表1總方差解釋
利用因子分析的碎石圖也可以幫助確定最優的因子數量。圖1是運用SPSS.6.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后得出的碎石圖。在碎石圖中,橫坐標表示因子數目,縱坐標表示特征根。從圖中可以看出,前3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很大,從第4個開始特征值很小,因子特征值連線也變得很平緩,即前3個因子對解釋變量的貢獻最大,所以因子分析中提取3個因子最合適。
(二)因子載荷矩陣以及公因子的提取
因子載荷是公共因子與原指標變量相關程度的表征,它的絕對值越大,兩者的相關程度就越高,所代表的指標變量的解釋性就越好。為了更好地解釋指標變量,一般將原因子矩陣進行因子旋轉。本文采取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如表2所示的旋轉因子載荷矩陣。從表2中可以看出,在公共因子1中具有較大載荷的指標有:X27、X4、X6、X26、X3、X7、X8、X28、X12、X29、X25、X30、X1、X23、X2、X22、X24、X15、X5、X11、X9、X19、X10、X21。在公共因子2中具有較大載荷矩陣的指標有:x16、x12、x13、x17。在公共因子3中具有較大載荷矩陣的指標有:X20和x18。
因子得分是某個樣品對不可觀測的公共因子隨機向量取值的估計。借助因子加權得分系數矩陣可得湖南3+5城市圈中各個城市的公共因子得分,以各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可得到每個城市的加權因子綜合得分。計算方法如下:
在式(5)中,i代表湖南省3+5城市圈中各個省、地級市。其中的分別代表各個城市在3個公共因子上的競爭力指數,由各城市處理后的數據與旋轉因子載荷矩陣相乘可得。加權因子綜合得分名次如表3所示。
四、結論與建議
表3顯示了2013年湖南省3+5城市圈的各個城市經濟競爭力的加權公因子排名。其中,長沙的加權公因子得分居第
,為第等級,株洲、岳陽、衡陽和湘潭的加權公因子綜合得分居中,屬于第二等級,常德、益陽和婁底的實力相對較弱,屬于第三等級。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湖南3+5圈內的8個城市經濟實力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應當針對得分等級的高低采取不同的對策。
(
)湖南省城市圈中核心城市的建議
湖南省3+5城市圈中第一級別的核心城市是省會長沙,在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排名中居于首位。長沙的經濟實力遠超過了城市圈中的其他城市,具有較強的集聚能力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獨有優勢,但是,長沙在部分指標上得分較低,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人均綠地面積等。這類指標屬于區域經濟競爭力的間接指標,雖然不能直接反映經濟實力,但是也反映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對于長沙而言,一是要繼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利用獨有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進步擴大長沙的經濟競爭力。二是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高長沙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經濟競爭力第二等級城市的建議
在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排名中,株洲、岳陽、衡陽和湘潭分列在2-4位。其中株洲和湘潭是湖南3+5城市圈中第二級別的核心城市,是要最終實現以長株潭三個城市為核心帶動其他五個城市的共同發展。但是從經濟競爭力來看,株洲和湘潭的經濟實力遠遠落后于長沙,并且排在了岳陽和衡陽之后。
從各個指標的得分來看,株洲和湘潭在傳統的優勢產業上得分相對較高,在對外貿易和第三產業中的得分相對較低。因此對這兩個城市而言,一是要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二是要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步擴大對外貿易,提高國際競爭力。
岳陽、衡陽與其他幾個城市相比,經濟實力較強,但是在反映科技創新能力的指標上的得分相對較低。因此,這兩個城市是要進
步加大科教投入力度,積極引進科教人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二是要加強校企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三)經濟競爭力第三等級城市的建議
區域經濟競爭力較弱的常德、益陽和婁底三個城市反映經濟競爭力的直接和間接指標上的得分都較低。上述指標反映了這三個城市現有的經濟實力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都較弱。因此,這三個城市應當全面綜合地考慮經濟發展的策略。包括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然后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的治理,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第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二要注重環境治理,著力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