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體間性”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揭示了主體與主體在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交互主體”為中心的和諧一致性。文章闡釋了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分析了其特點,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關系等方面的新走向。
關鍵詞:主體間性 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8-194-02
主體間性理論是20世紀哲學中出現的用以建構交往理論范式的重要范疇,其出現后很快便進入包括教育在內的眾多領域。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也開始逐步從主體間性的視角來考察問題。主體間性從關系向度、而非對象向度開啟了審視師生關系的新視角,用主體間性理論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我們正確地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理解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視角。
一、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特點
“主體間性”是后現代哲學思潮中的一個重要哲學范疇,是針對單個主體性弊端提出來的,指“主體——主體”關系中內在的性質。它突破了自迪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元論的認識困境,強調人與人的關系是主體與主體的關系,對于人的共生性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主體間性在不同的領域中有著不同的解釋,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上,指的是通過對話、理解達到的對于某個認識的共識;在存在論意義上,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在、共存的關系;在馬克思的實踐論意義上,主體間性吸收了主體性的特點,指的是建立在主體性基礎上的以客體為中介的內在關聯性。在主體間性中,主體性被置于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之間,主客關系中個人主體性理念被超越,主體成為關系中的主體。
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主體間性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共在的一種主體間的存在方式。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主體,是復數的主體,教育資料被他們作為共同的客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處于平等地位,兩者是“我”與“你”的平等關系,二者之間不是馴服與被馴服的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實現平等對話,教育過程并不是教育者的單向灌輸活動。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主體,是受教育者思想的引領者,而受教育者也是主體,是自我發展的主體。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在交往活動中實現相互理解。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現為以下三個特征:
1.平等性。在主體間性教育中,教師與學生同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體,在人格、尊嚴、地位、情感交流等方面都是平等交往的個體,這種師生間的平等交往是區別于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征。這種教育模式將建構一個師生共同參與、共同探討、共同成長、共同努力的全新模式。主體間性教育強調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多極主體之間自由地、民主地、創造性地平等對話與主動參與,從而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合理化,產生具有教育影響和教育效果的交往活動。
2.互動性。在主體間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教師單向地傳授道德知識和道德準則給學生,而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相互影響、交互作用的對話。這種對話具有開放性和發展性。對話互動可視為師生間多極主體間的平等“會晤”。由此可見,主體間性教育的理論指向師生知識共享、情感共鳴、智慧共建,打通了師生之間“主——客”對立的壁壘,使之不囿于施教者與受教者簡單的垂直關系,從而打破了主體性教育是教師占有主體的封閉性,進而使師生各自的主體意識在多極主體間的交流互動與積極和諧的狀態中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和提升。
3.包容性。哈貝馬斯把交往看成是“達到理解為目標的行為”。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參與——合作”關系,這就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要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對方、包容對方。一方面,教育者在知識、閱歷等方面占有優勢,而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主體對問題的認識往往不夠全面,往往會提出一些與教育者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作為教育者應當包容這些意見建議,同時要幫助受教育者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科學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教育者也不可能完全做到精通一切,有時在“傳道授業解惑”中存在一些不理想的方面,這時受教育者也應給教育者空間,通過雙方交流達到共同成長,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所在。
二、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其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也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了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思想集中體現,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政治教育也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它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就是人。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把受教育者當作客體,當作被改造的對象,并沒有堅持以受教育者為本,以致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正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可見,主體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黨和政府第一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這種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如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想要處理好這些矛盾和問題,就必須堅持對群眾進行細致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且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唯一的主體,受教育者是客體,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他們之間并不是處于平等的地位,這將會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處于平等的地位,二者是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這種溝通更容易為受教育者所接受。可見,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從物質生產本身而言,是沒有階級性的,但生產力總是和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經濟基礎總是同一定上層建筑相聯系。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經濟結構簡單、社會利益關系相對單純的情況下,計劃經濟體制能夠比較順利地進行。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針對經濟建設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黨的第一代、第二代領導集體對如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體制進行了積極探索。20世紀末,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是一種自主經濟,商品生產者是獨立的主體,是具有決策權和經營權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又是平等經濟,它只承認等價交換,不承認任何超市場的特權。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唯我性”的特征,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平等主體的關系,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規則。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三、主體間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間性理論倡導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有民主、平等的和諧關系,以日常生活為背景,架起思想交流溝通的橋梁,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使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1.教育目標——互惠共贏。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互惠共贏為目標,既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也要求教育者的思想品質獲得提高。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應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在不同的場合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也要把自己當作學習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時也要了解自身的不足,要了解自身知識的缺陷,也要不斷進行學習,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實現雙贏,使教育雙方的思想道德素質都得到提高。
2.教育內容——內涵豐富。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社會當中,每個人對社會道德規范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對道德規范的不同理解、感受是教育者和受教育進行交流的主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源泉。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進行教育,只有內容真實、可信,受教育者才會從心底相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才能形成共識,才會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主體間性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體人格得到提升,能夠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能夠正確認識自身與他人的關系。在現實社會中進行教育,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將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習慣。
3.教育方法——實踐體驗。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為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師要采取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方法。不僅在理論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積極性,使受教育者主動地接受教育內容,而且要將教育理念貫徹到社會生活實際,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者更容易發揮其主體性,通過實踐,受教育者也會將內在的思想品質外化為自身的道德習慣。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多為受教育者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受教育者改變動手能力不強的缺點,增長實踐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平等性。在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講求的是主體間平等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地位平等,通過一種平等的對話交流打通師生之間“主——客”對立的壁壘,達到教育目的,相互尊重、理解溝通。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以語言為中介,進行平等的交往,不斷溝通交流,力爭達到情感共鳴。在平等的對話交流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實際狀況要有明確的了解,受教育者對教育目標也要有明確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采取受教育者能夠并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架起主體間思想溝通的橋梁,實現主體間教育模式,力爭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師生雙向對話的交往模式中,要使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達到統一,最終實現教育目標,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黑龍江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間性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Y12-139)]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周先進.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為必然.前沿,2010(7)
[4] 蔣文昭.主體間性視野下高校師生關系的異化與建構.教育探索,2009(1)
[5] 魏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體間性教育.成功(教育),2010(4)
[6] 熊寶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特征芻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9)
[7] 馬洪斌,李春英.論主體間性視域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8)
[8] 楊欣,李曉華.主體間性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5)
[9] 裴雅彬.主體間性:師生關系的新模式.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7)
[10] 王希.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及關系發展研究.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作者簡介:宮麗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研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