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暉 杜忠連
[摘 要] 農業產業集群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力。但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面臨著集群內部結構松散、集群之間也結構松散的問題,破題的關鍵在于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整合零星分布的農業產業集群、強化集群內部主體之間的聯系以及健全支持性作業體系等措施,壯大農業產業集群進而加速城鎮的財富積累、要素集聚及社會網絡的擴散,利用規模經濟和擴散效應推動新型城鎮化工作駛入快車道。
[關鍵詞] 農業產業集群;新型城鎮化;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is the important thrus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loose structure, the key is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The government should extend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chain, integrate scattered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operation system, so as to accelerate the wealth accumulation, element agglomeration and the spread of social network, and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quickly by means of economies of scale and diffusion effects.
Key words: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在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全新理念。與傳統城鎮化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帶動不同,新型城鎮化強調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互促共進。小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發展滯后,農村產業不發達,農民就業難、收入低是制約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是突破這個瓶頸的關鍵措施。
一、農業產業集群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推力
農業產業集群是由空間上比較接近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設備供應商、物流企業、金融企業、科研機構等不同組織由于產業分工形成的某種特定聯系聚集而成的有機群體。[1]農業產業集群往往是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核心形成的。廣義上講,也可以通過向下延伸的方式將銷售渠道及客戶涵蓋進來。上述大量不同性質的組織在空間上柔性集聚的結果是以分工加深、規模報酬遞增、交易費用降低以及創新出現加快等方式促進產業的發展并為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農業產業集群對于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壯大城鎮尤其是小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的產業基礎。農業產業集群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僅就其核心部分即農產品加工而言,因為涉及到眾多生產環節,而不同的生產環節又可以由不同的企業來承擔,眾多專注于不同環節的企業因此而聯結在一起。空間上的接近使這些企業能夠降低采購、運輸、庫存等各種費用,產能得以擴大。產能擴大必然對銷售、物流、金融、咨詢等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大型貿易體隨之出現。[2]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依附于農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而得到發展,由此奠定了小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的產業基礎。第二,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及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村勞動力可以擺脫對土地的依附而轉移至城鎮的非農產業。于是,農村的分散人口聚往城鎮,轉變成工人和市民,為城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要素供給和市場消費力。人口的集聚以及消費力的提升再次促進當地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容納更多的就業,形成良性循環的局面。
應該認識到,農業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單向的。新型城鎮化是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終結果。在當前大城市因過度膨脹而產生諸多負面效應的情況下,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可以充當要素聚集地的角色,從而為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空間支撐、市場容量并且能夠加快農業產業集群的高級化進程。因此,農業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之間存在著互動發展的關系。
二、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幾種模式
隨著分工的細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升,企業基于費用節約的考慮會發生集聚并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吸引要素向自身集中,并能夠有效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了城鎮的發展。城鎮中較為集中的要素市場以及良好的基礎設施都有助于促進產業集群的良性演化。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之間的這種互動發展關系具有多樣性,能夠以不同的模式呈現出來。
(一)基于專業市場的農業產業集群
基于專業市場的農業產業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其產生發展是在產業與市場的相互作用下實現的,受政府部門的干預較少,得到政府部門的保護也較少。這種類型的產業集群形成的初始動力來自企業對于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的追求,也就是說這類集群的驅動力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第二,這種類型的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主要以家庭企業及小規模非家庭企業為主,體現出較強的勞動密集特征。行業準入門檻低,在資本數量及生產技術等方面沒有太高的要求,集群內部的企業規模小,競爭比較激烈。第三,這種類型的集群對于市場具有相當強的依賴性。專業市場上匯集了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各種信息并能夠實現低成本的擴散,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方向或改進生產技術。第四,生產要素不斷融入專業市場所在地,人口、資金的集聚加速了城鎮化的進程。endprint
(二)基于龍頭企業的農業產業集群
基于龍頭企業的農業產業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這種類型的集群運轉呈現出產銷一體化的龍型經濟特征。龍頭企業承擔著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等綜合功能,其經營水平直接決定了龍型經濟的規模和活力。第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要素圍繞著龍頭企業進行優化組合,形成合力,有助于實施品牌戰略,將特色農產品的優勢轉化為更大的經濟利益。第三,由于作為核心的龍頭企業往往是具有良好聲譽和強大實力的大型企業,容易獲得集群內其他主體的信賴,因此,這類集群的內部結構往往是比較穩定的。第四,龍頭企業作為這類產業集群的核心,一頭連著農村、農業和農民,另一頭連著城鎮、工商和市民,具有統籌城鄉的重大功能,對于推進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進程有重要作用。
(三)基于供應鏈金融的農業產業集群
基于供應鏈金融的農業產業集群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實施供應鏈金融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農業融資不足的問題。由于農業生產的高風險、低收益性質,商業銀行對向農業經營提供資金的激勵不足。通過供應鏈金融,將農戶、農村合作組織、加工企業、經銷企業等不同經濟體的利益進行捆綁,降低貸款的風險,成功實現向商業銀行的融資。第二,商業銀行為了拓展貸款業務,會主動發揮自身的優勢去有意識構建供應鏈金融或為供應鏈金融的構建發展提供各種幫助,從而在締造產業集群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3]集群能夠獲得的金融服務因為商業銀行的加入而更加的穩定和靈活。第三,在對供應鏈上不同經濟體的利益進行捆綁的過程中,產業集群往往隨之形成,這樣的產業集群涵蓋了供應鏈上從農戶到消費者的所有環節,受益者眾多,對新型城鎮化的深入開展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不足
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速度很快,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盡管許多地區都擁有豐富獨特的農業自然資源,但農業產業集群發育程度的低下使當地小城鎮及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缺乏足夠的產業基礎,農業產業集群對于新興城鎮化的推動力仍顯不足。
(一)農產品生產加工鏈條短,無法為新型城鎮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經濟基礎
從根本上講,產業集群的效率源自更加細致的分工所導致的專業化協作。然而,由于農業的生產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產的過程無法像工業品那樣分離、拆解、間斷,且一般不會有中間產品產生,所以盡管農業生產耗費的時間比較長,但生產鏈條卻非常短。[4]由于農業生產在上述的先天局限之下無法實現有效細密的分工,所以其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性就顯得十分有限。要發揮集群優勢,就必須立足農產品加工環節,大力開發農產品的附加值。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加工的基礎比較弱,多年來一直都以農產品的初級加工為主,科技貢獻率比較低,農產品加工環節的產業鏈條由于后天的局限同樣無法實現有效細密的分工。簡單生產和加工所形成的經濟規模及其微薄的利潤都使其對新型城鎮化建設難以形成大的推力。
(二)農業產業集群分布零散,無法對要素形成足夠吸引力
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大多是以當地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為基礎形成的,除了個別以為數較少的大型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為核心形成發展起來的農業產業集群以外,大多數的農業產業集群規模小,分布零星,科技含量較低,附加值也比較低。這些零星分布的小型產業集群無力做強整個產業鏈,不能有效形成合力,集聚效應難以發揮,很難打造出共同的區位品牌。因此,這種零星分布的小規模農業產業集群對于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有限,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比較有限,因而無法創造出太多就業機會,對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動力就顯得比較有限。
(三)集群內部契約安排不合理,降低了城鄉之間的關聯
就我國目前農業經營的現狀看,農戶從事農業經營的獨立性比較強。農戶可以不依賴其他組織力量獨立完成農業生產的過程并實現自銷。因此,農戶對于關聯企業的依賴十分有限,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合作關系缺乏穩定的基礎。在被普遍采用的“企業+農戶”模式下,收購價格是企業與農戶事先約定的,當收購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農戶就表現出強烈的違約動機。另一方面,由于同一種農產品的品質及上市時間基本趨同,激烈的競爭只會在農戶之間展開,企業在交易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企業與農戶處于不對等的交易地位。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以及企業對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使得集群內主體之間的關系松散且容易破裂,難以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農戶和企業、農村和城鎮之間無法通過農業產業集群來建立起緊密的聯結。
(四)支持性作業體系不健全,難以通過經濟網絡聯結壯大新型城鎮
農業產業集群應該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組織關聯形成的網絡結構。[5]這個網絡結構中不僅僅包括企業和農戶,還要包括支持性作業體系。所謂支持性作業體系是指由為農業生產提供必要的產前生產資料或在產后實施收儲、加工、銷售等行為的個人和企業聯結而形成的網絡。目前,我國支持性作業體系的發展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農產品營銷機構數量少,規模小,難以滿足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農業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短板。而農資部門則處于壟斷或寡頭壟斷的狀態,對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支持性作業體系的不健全導致農業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擴散效應不足,制約著城鎮規模的擴大。
四、促進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集群既是我國未來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工作,也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的必由之路。通過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并在統一的產業集群規劃指導之下逐步形成農業產業集群體系,可以為新型城鎮化工作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一)延長農業產業鏈,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加深厚的經濟基礎
做好農業產業集群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徹底改變農業產業目前比較“粗放”的發展模式,把握住農副產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這個環節,真正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能力。政府應該在政策上予以積極引導,將更多的優質資源向農業產業集群傾斜,引導民間資本向農產品加工方向投資,加強農業科技投入,鼓勵技術創新,努力提高農業產業鏈上的產品附加值。應該僅僅抓住綠色食品產業,依托龍頭企業,積極推進農業規?;洜I,并以此提升產業化、市場化、基地化的水平,打通加工、經營、銷售各個環節,發揮優良的資源條件和農業產業基礎優勢,打造知名品牌,加快休閑觀光產業發展,將農業產業鏈向橫向、縱向不斷拓展延伸。農業產業鏈的延長帶來的高附加值,能夠為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提供物質基礎。endprint
(二)推動農業產業集群整合,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加廣闊的要素基礎
針對農業產業集群零星分散、專業化程度低的問題,需要政府從整體上進行科學布局,統籌規劃。應該充分利用各地區的獨特優勢,走差別化發展的路子,構建區域特色鮮明、分工布局合理、產業體系完備和梯次規模推進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新格局。對于那些在空間上接近,以相同種類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發展起來的規模較小的農業產業集群應加強整合,通過制定通用的標準、規范等來統籌這些原本相互獨立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產品外運及異地營銷等工作,從整體上降低農業產業集群體系的營運成本,在農業產業集群之間形成合力。集群之間的這種合作更容易通過各集群中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之間的合作來現實。產業集群體系的壯大能夠大大提升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為新型城鎮化建設聚攏人氣和資金。
(三)加強農業產業集群內部聯系,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加穩定的關系基礎
對于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集群內的企業尤其是核心企業缺乏凝聚力。政府應該選擇實力雄厚、輻射力強的龍頭企業加以重點培育,并通過投資入股、并購等多種方式,增大其規模,增強其對其他企業以及農戶的帶動力及輻射力。而對于農產品上市期間農戶與企業交易不對等的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推進農產品物流中心的建設。農產品物流中心的建設可以形成涵蓋農產品集散、配送、貯藏及營銷等環節的信息系統,緩解市場飽和所帶來的問題,進而消弭農戶的劣勢地位。農業集群內部一旦形成緊密聯系,農村和城鎮之間也會隨之形成更加緊密的聯系,使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中面臨的二元障礙更易破解。
(四)健全支持性作業體系,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加多元的網絡基礎
支持性作業體系是第一產業與第二、三產業聯系的橋梁,通過它可以實現規?;a。支持性作業體系包括農資部門、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金融機構及科研機構等,這些機構相互聯結成為農業產業集群。支持性作業體系越復雜,農業產業集群就越高級。政府應致力于健全支持性作業體系,尤其是要積極鼓勵農產品營銷服務中介機構的發展,逐步探索增強農資部門競爭的方法,鼓勵在集群內部建立協會,鼓勵成立產學研聯盟。支持性作業體系帶來的社會交易網絡能推進城鎮經濟活動及社會活動的復雜化、高級化,為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開展提供更高的起點和平臺。
五、結語
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障礙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從內部看,參與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使得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產生沖突,使集群本身松散而脆弱,難以充分發揮集群通過規模經濟降低交易費用的優勢,無法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從外部看,不同的農業產業集群之間的聯系同樣比較松散,各自為政,難以提升區域性品牌價值,難以通過規模疊加來有效降低成本,實現1+1>2的效果。突破上述障礙的關鍵在于壯大龍頭企業的實力,依托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及實施報復以提高違約者成本的能力,集群內部穩定的契約關系能夠得到保障。通過龍頭企業之間的資本聯合,集群之間的有效合作能得以實現。農業產業集群的布局應該圍繞大型龍頭企業來加以構建。除了繼續扶持現有的大型龍頭企業之外,更要注重對有潛質成為龍頭企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培育,適當對他們進行資源傾斜。通過不同規模龍頭企業之間的占股、承包、并購等資本運營方式加強農業產業集群之間的交易聯系,形成以農業產業集群為基本構成單元的集群,也即是集群的集群,從更高層面上對農業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并使由于資源整合帶來的規模經濟及輻射效應更大層面上普及到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角落,這有助于從根本上對農村經濟及農業發展提檔升級,為新型城鎮化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張晗,呂杰.農業產業集群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1(4):85-91
[2]張盼盼.湖北省農業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周民源.供應鏈金融契合農業集約化經營的實踐與啟示——基于黑龍江省肇東市五里明鎮的個案研判[J].中國農村金融,2011(4):17-20
[4]周德新,基于生命周期階段的農業產業集群形成和演化激勵分析[J].經濟地理,2009(7):1135-1138
[5]盧凌霄,蹇鄂,耿獻輝.農業產業集群——一個分析框架[J].經濟問題探索,2014(5):90-95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