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雀密 顧姝姝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轉型,連鎖經營企業快速發展擴張的同時,也遭遇了管理人才的缺口。目前,連鎖行業人才培養主要來自于企業內部儲備培養、企業大學(培訓中心)和高校培養三個方面。而企業人才需求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中層管理者人才培養周期長;專業研究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缺乏;員工及基礎管理人才素質和能力提升的普及性培養不足。相對應的培養方向與方式是:培養現代化的市場運營能力;培養研究能力;校企合作進行層次性培養。
[關鍵詞] 連鎖經營;行業人才需求;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F272.92 [文獻標識碼] B
一、國內連鎖經營行業情況
根據2015年4月21日發布的調查顯示,2014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2.1萬億元,同比增長5.1%。門店總數達到10.7萬余家,同比增長4.2%。百強企業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2010年以來,連鎖百強銷售增幅持續回落,2010-2014年銷售增長分別為21%、12%、10.8%、9.9%和5.1%。2014年成為百強統計以來銷售增幅最低的一年。我國實體零售的發展形勢普遍目前面臨銷售增速較放緩,而電商所占的市場份額卻在快速擴張,這都是由于連鎖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在發生變化,最根本的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一方面,競爭格局在發生改變。電商與傳統零售商同臺競技。隨著信息技術在商業領域的不斷應用及衍生,出現了諸如阿里、京東、一號店、當當等一批知名網絡零售商及零售服務企業,從購物場景、支付手段、倉儲物流、運營及管理思路,對傳統零售產生了革命性的沖擊和影響。另一方面,消費者行為在觀念和行為上也同時發生改變。在觀念上,相比過去,消費觀念更加成熟、自我的意識在增強,更加注重情感需求和個性化訴求,對便捷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購物體驗的需求提高,自我表達和滿足的欲望更強了;在行為上,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相關技術及應用的快速發展,從信息溝通的角度,由于網絡平臺所帶來的信息傳播優勢,使人們信息獲取的數量和質量都得以提高,產品、價格、渠道信息越來越透明化,消費者購物習慣也更加精明。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到連鎖經營管理企業必須以提升顧客價值、改善消費者體驗為出發點,通過多渠道的融合,以商品管理、供應鏈管理及渠道無縫對接為重點,真正實現從規模向效率轉變,從外延向內涵轉變。但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顯示,78%的傳統企業都認為缺乏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傳統企業開展網絡零售需要既懂得電子商務又懂得傳統企業經營,并且具有市場和消費者的研究能力,同時還有把幾者有機結合起來的高端復合型、思維型人才甚至研究型人才。雖然高校電商專業畢業生、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畢業生源源不斷,但卻難以和當前市場需求相匹配。另外,企業之間挖角嚴重,導致人才流動性大。這些都使如今的零售連鎖企業人才缺口更加嚴峻。
二、國內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情況
目前連鎖行業人才培養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個企業內部儲備培養;二是企業大學(培訓中心);三個是高校培養。
企業的內部儲備培養,即在招聘或工作中篩選合適的管理儲備人才,由老人帶新人的方式,在工作中慢慢學習、積累行業經驗和管理能力,以在一定的時間內能夠勝任基層管理職位并向中層管理逐級上升。但從企業經驗看,這個方式從時間和數量上對企業人才的需求滿足都非常有限。以江蘇蘇果有限公司為例,從時間橫截面數據上來看,蘇果連鎖每年新開店約200余家,每家店核心人才平均儲備約為3-5人,每年需求量至少600人左右;從時間縱向數據來看,一個大學生成為一個店長至少要3年,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店長則需要5年左右。
企業大學(培訓中心)是由企業出資建立的一種企業正式組織,是通過各種有計劃的學習活動來推進個人和組織的學習,以支持企業實現使命的組織和戰略工具。一方面是為了在于在企業高速成長時,可以幫助解決企業員工素質提升和人才儲備的需要,在企業轉型時,也可以解決文化變革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傳統高校教育與企業的現實需要始終存在明顯的間隙,無法跟上。近十年來,我國企業大學的數量也迅速增長,連鎖行業中也有90余家企業大學。包括蘇寧大學、麥德龍等。但本土的企業大學目前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即更多的保留了培訓中心的特點,像是培訓中心的升級版,課程體系更加完善,更具有針對性,以針對現有崗位的運營管理和當下人力資源問題進行培訓為主,而較少針對員工長期的知識素質提高、企業長期發展的知識能力儲備等方面進行。
而高校培養方面,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大陸高校開辦連鎖經營管理的學校共134所,其中僅1所是本科層次的人才,其余133所是專科層次的人才培養。查看各個高校的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多數較窄,圍繞連鎖經營應用課程開設,而缺少中高層管理人員培養中所需要的管理和市場相關課程。為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實踐技能,不少高校采取了“雙證”的培養模式,即學生畢業時既取得畢業證也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優點是促使課堂教學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強化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使學生在畢業前就完成了從學生到一線工作者的角色轉化,但后期發展往往也局限于一線。但顯然這和行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類型及數量都有很大的差距。
三、高校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方向建議
結合目前行業人才相關研究,從市場的發展趨勢和企業目前經營中的人才需求看,企業目前的人才需求問題主要在于幾個方面:一是中層管理者人才培養周期長;二是專業研究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缺乏;三是員工及基礎管理人才素質和能力提升的普及性培養不足。
高校的教育應該能為社會和行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人才資源。而目前高校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中以技術培養和操作為主的培養方向和能力是與企業現實需求是有間隙的,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這個行業目前和未來發展的需求。需要綜合考慮高校自身的優勢、資源和企業的需求,重新思考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或調整該專業培養重點和特色。結合零售行業目前和未來的人才需求問題,可以考慮一下相對應的培養方向與方式:endprint
(一)培養現代化的市場運營能力
國內零售企業經歷了三個階段,在2001-2002年之前的規模擴張階段,2002年后的效率追求階段,以及目前開始的差異化階段。第三階段零售企業自身的角色在發生著變化,從過往單純的渠道商和銷售商,向服務商過渡。此時對其人才的要求也完全不同于過往,不再是數量或是基本技能的要求,而是專業技能和概念技能。需要對行業的認知和一定的操作能力,更需要有廣闊的視野、對數字的高度敏感、對技術的相當認識,懂得科技營銷,同時能夠和人力部門通力合作,使員工共同擁有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在自媒體盛行的新營銷時代,準確對內外傳達出企業的品牌形象。
高校在培養人才上,需要調整原有培養方式或是其中的重點和各部分的構成比例。不再是操作性為主的人才培養方式,而是在此了解基礎上,重點培養對市場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判斷力,培養對新技術和市場數據的了解和運用能力,以及新媒體、社交媒體等的運用能力。企業與客戶的互動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必然要求以全新的方式上升到更加注重客戶需求的階段,針對顧客偏好,有針對性地采用社交媒體營銷、全程營銷、跨界營銷和大數據營銷等手段,最大化地實現消費者價值,最大化地滿足個性需求,以提升銷售業績,改善消費者體驗,提高滿意度和忠誠度。
(二)培養研究能力
新市場環境趨勢下,商品銷售業績的提升、服務增值的有效性,一部分決定于對消費者和購買者數據的分析。通過客戶數據分析和挖掘,企業可以從大量數據中發現顧客偏好、研究消費習慣和行為,細分顧客并針對不同類別顧客創造卓越的顧客體驗,通過使用有效和先進的客戶體驗及業務智能工具來贏得人心和錢包,有針對性的實施客戶忠誠計劃,與顧客建立長期關系,改善顧客服務從而提高顧客忠誠度。
而這一切都基于數據的獲取、分析研究能力。新興電商有著先天的技術優勢,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痕跡數據,但如何整合、挖掘這些大數據為精準營銷提供基礎,對現今的網絡銷售平臺來說仍處于起跑線,也是未來決定競爭優勢的挑戰。而傳統零售企業,是以周邊及到店的顧客為目標人群,其影響力僅限于商圈內顧客,普遍存在對消費者了解不深的情況。僅僅整合和匯集儲存在不同地方的會員信息、消費信息就是一大挑戰,更不用說跨業態的消費者行為分析。隨著顧客消費渠道的轉移,雙方更是漸行漸遠。如何嘗試對線下會員信息采集與個性化推薦的應用,將游離于實體門店的消費者納入到自己的零售版圖,如何提升不同狀態下的顧客的轉化率,提高購買率,傳統零售商也需要打通各業態之間、線上線下之間的信息隔閡,實現精準營銷。
目前高校對連鎖、零售人才的能力培養與這種市場研究能力相去甚遠,從培養目的、課程設置到能力培養,都需要重新進行界定,不再單一的培養操作性人才,而是應該有部分研究性人才培養方向的納入,培養對消費者、技術和行業市場前沿研究的解讀、研究和創新的能力,涵括對數據獲取的軟件應用能力甚至簡單開發能力、數據挖掘能力、以及對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和判斷能力等。這些能夠為企業管理層和應用層提供強大的支持性數據信息和應用技術,使零售業運營能夠應用科學所帶來的效率和效益,以帶來前瞻性和創新性的管理改革和競爭力構建。
(三)校企合作進行層次性培養
和企業合作,提前從在校期間與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合作,根據企業的需求情況,以及學生自身能力和職業發展意愿,進行分層次培養,作為人才儲備。對學校而言,將實地運用融入教學,提高學生積極性和教學質量,也利于就業的穩定性。對企業,一方面解決了企業管理人才培養周期過長的問題,同時分層次培養也使企業不僅有了穩定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生力軍,而且人才入口多元化,使人才結構更加合理,提前將人力資源戰略植入。而對學生,職業規劃也真正能得到落實,根據個人的意愿和能力進行培養,目標性提高,自我積累的積極性和效果也會顯然提高。形成學生就業、學校培養、企業人才儲備的良性回環。
[參 考 文 獻]
[1]傳統零售商開展網絡零售研究報告(2014)[R].中國連鎖經營協會,2014
[2]李英.海峽兩岸高校連鎖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對比[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2):51-53
[3]張志新,趙志群.我國企業大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3(11):5-8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