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周
【關鍵詞】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情境教學法;作用;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80—01
一、情境教學法的作用
1.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這種凈化后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
2.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境所提供的線索也能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處于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啟發,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3.情境教學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能否抓住學生注意力,也是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個很重要依據。在思想品德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特別受學生歡迎。情境教學能以其特有的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好奇心適當加以引導,使學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很好的發揮,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思路更開闊、思維更敏捷,從而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二、情境教學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
1.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體驗
如,在教授“我愛我家”這一課中的“感受父母之愛的特點”這一問題時,我把它布置成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在家里通過自己感受和采訪父母,把“父母之愛的特點”寫在一張紙條上,結果學生們都寫得非常好。這樣既節約了課堂上的時間,又給學生進行了切切實實的品德教育,還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也就是說,根據教材中的內容把學生引入社會、大自然的具體場景中,讓學生觀察、體驗具體的情境,這樣枯燥無味的品德課教學反而具有了活力。當然,教學情境的設置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而是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
2.運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情境
當教材中的個別問題比較簡單時,運用形象化的語言來描述情境,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會起到一定的導向性作用。如,在講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可引入生活中日常買零食的消費進行舉例。如,我校現有學生300多人,按每天消費3元計算,每月在校22天,一年在校9個月,一年合計消費就達20萬元。這樣高的消費金額既使學生感到驚訝,又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因為這和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讓學生學會:要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通過學生算,老師描述,學生容易理解、掌握。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輕松,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3.運用多媒體教學,利用音樂渲染情境
如, 我在教授“我愛我家”時,運用多媒體播放《母親》這一首歌來渲染情境,學生們通過聽音樂喚起了對母親的感激和愛,也增強了對家的熱愛之情。《母親》這一首歌以它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一個高大的母親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運用音樂來渲染情境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在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4.通過角色表演創設情境
例如,我在教授“逆反心理的危害”這一內容時,讓一名學生扮演家長、一名學生扮演孩子來表演家長管教孩子的實景。通過表演,學生體會到逆反心理對父母和自己都會造成傷害。
5.通過漫畫創設情境。初中生對漫畫的理解能力并不深刻,只能注意到漫畫的表面現象。但充分利用學生對漫畫的好奇,正確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就能把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如,在進行“為什么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教學時,我選用了唐代詩人王維的《畫》以及將這首詩畫成的漫畫:遠看山有色(山上被油漆涂成綠色);近聽水無聲(用筆畫的瀑布);春去花還在(小區里的樹枝掛滿了塑料袋);人來鳥不驚(人們在欣賞做成標本的鳥)。學生初看不懂,聽過我的解釋后對于人們破壞環境的行為顯得十分氣憤,并表示決不做歷史的罪人。于是,我就讓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濫伐森林造成環境嚴重惡化,連動物的生存空間也將消失,讓學生產生生存危機感。使學生一下子認識到,確實應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生態平衡,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