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曉恒
【關鍵詞】 新課標;閱讀;自讀;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97—01
新課程標準制定目標時指出三個原則:重視對現代理念的吸納,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滲透,重視知識在閱讀中的實際運用。在這個原則下該如何將新課標閱讀目標滲透于自讀課文的教學中,應該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所以,將閱讀目標不加折扣地滲透于自讀課文的教學中成為一個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問題,如何做好,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在教師扎實備課的前提下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
自讀課文授課時間一般為一課時,課時少,有時對于一些篇幅長、內容多、閱讀量大的課文來說,時間根本就不夠用,如果沒有扎實的預習,針對《課標》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來看,按照日常上課法,字詞、疏通課文大意法等僅僅只是達到了知識目標而已,而能力目標幾乎沒有觸及,又怎么談得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所以就更要求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在預習上狠下功夫。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除了布置學生常做的幾個環節外,一定要求其熟悉課文,在精讀上下功夫,圈點勾畫,給全文作批注;教師還要扎實備課,對學生預習的課文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創設探究課文的興趣,如此則提高了學生的預習效率,熟悉了課文,雙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落實就不會成為空話。
二、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個性閱讀和情感體驗
為了使學生閱讀能力更加提高,使學生閱讀技巧變得更加豐富,那就必須改變目前自讀課文教學的現狀:一節課,老師設計一些問題,學生回答,課堂不能體現出學生的預習效果,更談不上重視學生的個性閱讀,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參看上面引述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來看,初中生的閱讀各達到了一二學段的部分要求,而對于其它學段的要求,僅僅是觸及皮毛。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將預習中的問題一問一答,則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初中生的閱讀能力達不到有效錘煉,所以雙基的落實固然重要,而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則是一節課的重心。我曾經聽過一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橋之美》,短短的40分鐘課堂,老師先引導學生檢查預習,然后通過幻燈片介紹作者吳冠中,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接著幻燈片打出一些緊扣課文的題目讓學生討論思考,課堂很活躍,之后老師叫學生回答問題,不完全對的老師進行了補充和糾正,雖然結尾稍稍有些倉促,但還是結束了。這樣一節課看似全面、緊湊,而且也沒讓學生閑著,似乎也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但是我覺得整堂課沒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沒能引導學生鑒賞品味優美的文字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可惜的是沒能體現出學生自我閱讀的感受。
如何做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閱讀,首先要做到備課時先備學情,熟知每個學生的閱讀能力,且將學生預設為學生的主體;備教材,面對一篇課文,教師可將課文中的知識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設計多個問題,但這些問題不是一一提問給學生,而是要求學生按自己的體會來問,比如我在引導學生閱讀西蒙諾夫《蠟燭》時,學生圍繞文章主題(學生所理解的)提出好多個問題,老婦人為什么將紅蠟燭珍藏了45年,而最后卻拿了出來?老婦人年老體弱,卻為何要費力冒險掩埋一名異國戰士的尸體?在提問的同時,有同學就已經回答了,而在這個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有的同學肯定,有的同學補充,有的沒想到的同學對他(她)也是一個提醒,充分發揚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所激發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觀。
三、做好文中精彩語段的朗讀與賞析,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會品讀的人
好的文章有精彩語段,好的精彩語段、有精彩語句、有精彩詞語,在自讀課文的閱讀中,除了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外,另外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品賞自讀課文的關鍵語段,關鍵句,關鍵詞。這實際是引導學生在完成新課標中:“讓學生學會與本文的對話。”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如何引導學生品賞?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從擅長的角度說出自己喜歡這些句子的理由,還可以更細一點,將精彩語段從思想內容,語言特色,修辭,寫作技巧等多方面進行品賞,還可以推敲一個關鍵詞的用法,這個引導法恰恰與新課改提出的目標相吻合,對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品味是個有效的鍛煉。例如吳冠中的《橋之美》、余秋雨的《信客》,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找到對句子的品賞,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很多問題是教師在備課中想象不到的。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