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高中語文教學領域改革也不斷地推陳出新。本文從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著眼,結合新課標改革的目標和社會人才發展的需求,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從縮小語文教學與實踐的距離、重視教師成長兩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高中語文教學領域改革也不斷地推陳出新。本文從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著手,結合新課標改革的目標和社會人才發展的需求,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提出兩點思考。
一、高中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等教學理念,并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近現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論,即社會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要做到教學合一,從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的增長和道德、性情的培養。古希臘時期文藝理論家賀拉斯提出“寓教于樂”,這里的教也是社會道德教育,在藝術審美體驗中實現文藝的教化功能。古往今來,中西教育領域中注重道德、人文精神的教育,反對教死書。
1995年張家璇先生就批評我國語文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他在文章中用“唯本”“唯考”“唯法”來表示語文教學的固守僵化缺乏實踐。20年過去了,雖然教育學領域也在不斷地探索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但在高考唯分數論的目標指導下,這一現狀并未得到徹底的根治,語文教學依舊為應付考試采用填鴨式的傳統教學,觀念陳舊、目標功利,忽視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各個學校的語文老師基本上照本宣科,統一化的教學模式,一致化的板書設計,老師一人自說自話,學生死氣沉沉,即使同學發言,也是心不在焉,甚至不知所云,學生沒法集中注意力,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能力自然得不到培養。老師們明知這樣的教學方式收效甚微,但體制不允許他們做出改變與嘗試,傳統的教學觀念使老師們只能機械化地傳授知識。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如何全面培育現代化人才是當下教育的基本要求。近些年來,國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新課程改革,旨在改變傳統課程強調知識傳授、學科本位的教育方式,打破注重死記硬背、突破分數的桎梏。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從課程內容、方式、教學方法以及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改革,圍繞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強調教師成長以及重視以學為教的目標,也是現代社會要求綜合應用型人才發展的需求。下文就我國語文教學的現狀提出幾點改革思考。
二、從社會人才發展現實改革高中語文教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職場對人才要求也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但無論其具體要求怎么改變,歸根到底只有兩點:一是專業能力;二是職業道德素養。這是企業選擇人才的關鍵,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是兩者的基礎。專業能力的培養與學習,需要語文基礎課程培養理解能力、閱讀能力、分析能力等學習能力,做到融會貫通才能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其次語文學科注重對思想道德的塑造與熏陶,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掌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人格素養。因此,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要基于語文學科的特點,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教學為重點,創新教學模式,同時注重對教師成長的培養。
(一)縮小語文教學與實踐的距離
不僅是語文教學,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應該與當下的實踐相結合,吸引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積極地思考,才能激發起內在的學習潛力,發揮主觀能動性。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與學習能力,高中語文的教學關鍵在于調動課堂的氣氛,老師要將書本的知識和學生實際情況、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將課本的學習轉變為生動有趣的藝術體驗,盡可能多地發揮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作用,加深對文本思想內容的理解。如蘇教版高一上學期《荊軻刺秦王》一文,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帶著學生先翻譯一遍課本,在翻譯過程中,老師會不斷地提問難點重點詞、句子的翻譯,對于枯燥的文字,尤其是學究氣的文言文學生更是提不起興趣。對于像《荊軻刺秦王》這樣經典的故事,影視劇、小品、相聲等文藝領域都有很多的創作,如2012年春晚黃宏、邵峰等主演的小品備受詬罵;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卻受到一致的好評等,同時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情節、圖片等,將觀點、原因與學生分享、交流,并帶著問題引入課堂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表達欲望。在其后的課程學習中,不時地結合影視作品中的表達與表現形式,甚至讓同學情景表演,真正做到深入其中,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論實踐,也是賀拉斯“寓教于樂”教學實施,從情緒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觸動其情感共鳴,真正體味課文的內涵與意義,才能培養學生的德育,為今后的職業道德、綜合素養的養成奠定文化基礎。
(二)重視教師的成長
從前文《荊軻刺秦王》的教學實例分析中,依據傳統文本教學,無法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唯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尋找事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才能活躍課堂的氣氛。但這一做法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師知識的寬度、廣度與深度決定其教學內容是否具有新穎性,是否能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老師對現代教學方式熟練的程度決定其教學效果。因此,各個高校不能一味地要求老師的教學,而在提出要求的同時,要為老師們提供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平臺,促進教師不斷地成長。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開闊教師的眼界,鼓勵教師積極進取,深入研究專業領域知識,也要多了解相鄰學科的內容,在日常教學中開展合作教學、增加培訓深造的機會等等,讓老師們明確自己教學的不足,尤其對于語文這樣文科性質的學科,既要縱向研究語文專業的教育,還要橫向學習藝術學(美術、音樂、建筑、雕塑、廣告設計、影視作品等)、社會學、心理學等等學科領域的知識。通過這些方面的知識拉近語文與生活的距離,讓語文不再脫離于現實,而找到一個支點立足于生活中。這樣,才能脫離死板的教科書,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與形式。
三、結語
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應圍繞縮小語文教學與實踐的距離、重視教師的成長兩個方向進行,探索有利于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方式,比如情境教學法、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改變語文課程內容等等,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在快樂中吸收語文知識,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習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王煒杰,男,1983年生,蒙古族,內蒙古烏蘭察布人,文學碩士,烏蘭察布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師。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