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萍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工作中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逐個分析,最后探究出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注重素質教育等應對策略,旨在更好地為高中數學教學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數學教學;素質教育;積極性
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在我國的教學過程中一直是貫穿基礎教學與高等教育的一門課程。而在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中,數學與新課程標準的銜接程度并不如預想中順利,諸如教師主導性過強,過于注重成績而忽視素質教育等問題依舊明顯,而且隨著教學競爭的加強,這類問題更加突出。因此,本文將立足于目前我國高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作深入分析,并且結合理論與實際知識經驗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究。
一、高中數學教學現狀研究
1.高中數學教學理論分析
高中數學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處于關鍵地位,一方面,在脫離基礎教學工作和基礎數學學習階段,高中數學對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加強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在談到數學課程標準的目的時明確表示,教育的好壞取決于其利他性,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對學生和對國家發展的有利程度。因此,高中數學教學理論研究工作應該緊緊把握以上兩點。
2.高中數學教學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國的素質教育正在向縱深方向推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以及其他各門科目均有較大的進展。不過課程之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教學研究以及實際課堂的傳授形式變化。其中,在數學這門學科的教學研究方面,主要還停留在新課標改革前的水平,由于在研究方面的力度不能跟上實際教學需求,因此,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應該加強對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視,加強對數學理論的研究以及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理論探究。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忽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并且需要學生發揮自覺能動性去加以理解,特別是數學這門邏輯性和推理性極強的學科,更加需要學生參與到學科知識的推理當中,但是目前我國的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知識形成過程的問題。例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章關于集合的概念表述中,一般教師是直接將集合的理論概念傳授給學生,但是在實際理解過程中卻沒有做一個很好的引導,這種教學方式的結果往往是學生記住了集合的概念,在考試中也能夠很好地運用,但是這種熟練是通過死記硬背和做題訓練出來的,一旦放到實際科研或者是生活中就很難得到很好的運用。
2.教師主導性過強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起引導的作用,這種觀念隨著近代教學的深入發展而不斷被各大領域的專家學者所推崇,但是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里,教師在課堂里的傳授方式還僅僅停留在滿堂灌的層面,這種現象尤其體現在數學教學工作中。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很好地將互動型的教學方式融入實際教學工作當中,另外,由于應試教育的高壓,教師往往采用最有利于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但是這種方法往往不適用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高中數學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1.提高學生的探索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完善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單方面的理論與實踐提升并不是萬能的,這需要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是居于主體地位的。但目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局面在數學教育中尤其明顯,因此,提升學生的探索積極性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首先是在學生學習動機的引導上,這需要教師預先做好課堂導入工作,將學生的興趣點提升到與課堂內容相適應的程度;其次需要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注重科學的引導,通過提問與游戲等程序,將學生的探索欲望合理激發出來。
2.注重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我國在新課程改革之前提出的適用于人類心理成長實際情況以及現代社會對知識結構的要求的新理念,但素質教育在當下的高中教學中難以得到有效的貫徹,主要原因在于應試教育下教師一味地追求高分而忽略學生素質的培養。此外,素質教育在我國并沒有完善的教學系統,所以許多學校缺少借鑒的目標,于是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容易遵循既定的教學策略,忽視素質教育。要貫徹素質教育,首先要改革應試教育的弊端,使其與素質教育理念有一個較好的銜接,此外,要提高教師對素質教育的重視,注重教師對素質教育的學習,加強教學經驗交流也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知識的傳授在于教會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但是目前以成績來評價學習效果的方式顯然不可取,高中數學教學方式的探討會隨著實際教學工作和社會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但是素質教育應該是一個總體的趨勢和教學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劉兼,黃翔.數學課程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史寧中.數學課程標準的若干思考[J].數學通報,2007(46):5.
[3]喻平.數學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