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嘉婧
摘要:綜觀近幾年來小學音樂教學的發展,教學方法的探討是主流。音樂教師著重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認為只須把內容分析透徹,再找到一種好的方法,就可以輕松掌握音樂教學。但事實并非如此,通過“同課異構”等教學研討活動,我們發現同樣的教材、類似的教法,由不同的教師授課,教學效果迥然相異。這種差異使研究者開始關注不同教師的人格類型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聯。
關鍵詞:人格類型;音樂教學;情感型;思維型;教學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21-030-2
MBTI量表的出現,為我們客觀地認識教師人格類型之間的差異提供了科學依據,MBTI理論認為,個體可以通過四個維度來解析人格,用字母代表如下:驅動力的來源:外向E——內向I、接受信息的方式:感覺S——直覺N、決策的方式:思維T——情感F、對待不確定性的態度:判斷J——知覺P。上述四個維度可組合成16種人格類型。通過MBTI量表測試,個體可以確認自己以四個代碼字母為標識的人格類型,以了解自己及他人,學會理解、尊重、接納每個類型的天賦和差異。[1]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T型與F型教師有其各自思維偏好。思維型教師注重邏輯性,強調分析,會根據客觀價值得出自己的結論。他們努力做到公正、明晰,常被看作是嚴謹、固執的人。而F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側重形象思維和美感熏陶,注重演繹分析與直觀演示,善于鼓勵學生的直覺聯想,啟迪想象,充分利用,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和想象思維。[2]
筆者意在通過教學案例對比T型與F型音樂教師面對相同教學內容而采取不同決策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進而分析其性格傾向帶來的差異:
案例一:教學內容:蘇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月亮姐姐快下來》
T型教師授課片斷:
師出示板書“sol,、do、mi、sol”四個唱名。
生在老師的手勢指揮下,演唱字母譜組合形成的旋律。
師出示完整的歌曲字母譜。
生演唱完整的字母譜。
師這段旋律就是一首名為《月亮姐姐快下來》的歌曲,完整地聽一次,思考歌曲的節拍。
生歌曲是3/4拍的。
師回憶下3/4拍的強弱規律是什么?
生強、弱、弱。
師讓我們帶著3拍子的強弱規律,有節奏地誦讀歌詞。
生嘗試演唱歌曲。
F型教師授課片斷:
師播放課件出示“月亮”的主題,鋼琴彈奏《月亮姐姐快下來》旋律,請學生判斷樂曲的節拍和并說說自身感受。
生應該是3拍子的,給我一種溫柔、明亮的感覺。
師月亮皎潔明朗的樣子,其實還可以用我們的肢體動作來表現。(老師邀請一位同學上臺,與之面對面坐,師手臂攤開,生手臂蓋在師手臂之上,在音樂聲中,身體與手臂隨音樂有節奏地前后輕輕搖動)想一想我們剛剛的合作,把月亮比作了什么?
生像小船、像搖籃、像……
師小船什么時候會更換方向?
生有重音的時候。
師前后排同學合作試試,在音樂中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搖曳的月亮,注意聆聽音樂,找準重音再更換方向。
生在音樂聲中合作嘗試身體動作表現“月亮”的形象。
師用文字描述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師在伴奏聲中誦讀歌詞)
生有節奏地朗讀歌詞。
師這首歌曲的旋律很有意思,請你們來與我接唱,你能找出其中出現了哪幾個音嗎?
生旋律由“sol,、do、mi、sol”四個音組成。
師看似不起眼的三個音,配上有韻律的內容,便有了這首《月亮姐姐快下來》,試試來唱唱這首歌曲吧。
一、反思:來自差異的“甜頭”
藝術學科是既具有感知性及情感體驗,又帶有理論性和學術性的有系統知識的人文科學。他的學習需要思考和情感兩方面的共同支持。從上述的兩個片段可看出兩位教師的授課內容大致相同,而授課過程卻有著較大不同。T型教師理性分析思考,更多關注了知識層面的內容,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牢牢掌握音準,在練習中掌握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從而熟悉旋律。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沒有因此被調動起來,因為學生情感需求的滿足滯后了。而F型教師首先利用音樂本身的感染性,帶動學生在音樂中聽起來、動起來、玩起來,把學生“泡”在一遍遍的旋律中,學生的感受在音樂活動中被喚醒,此時,再去思考與音樂相關的問題,學生覺得熟悉又輕松。
教學片斷中F型教師的教學優勢顯現在,能從學生的感受入手,先滿足學生的情感體驗,之后再進入到音樂知識的學習,準確把握了學生對藝術學科的認知規律,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T型教師雖然也同樣具有自己的優勢,合理分析音樂作品中的重難點,并采用一定的策略帶領學生們解決,但作為藝術學科老師若僅有這一點,是具有局限性的,即便她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更新,由于思維偏好的存在,總是有意無意地運用這些偏好,那么T型教師的優勢就沒有得到完全發揮。
案例二:教學內容:蘇教版音樂四年級下冊《憶江南》
T型教師授課過程:
師與學生接唱抽離出旋律主干音的《憶江南》。
生與師交換演唱旋律,之后再完整演唱曲譜。
師這段旋律把我們帶到了哪里?讓我們邊看邊找找答案(播放“江南”動畫),找找這里的特點。
生江南。
師既然說到江南,那么這首古詩《憶江南》你們應該是再熟悉不過的吧。
生在伴奏音樂中吟誦《憶江南》。
師古詩不僅可以念,還可以唱出來呢,試著用之前的旋律,咱們把這個《憶江南》給唱出來(簡易版)。
生演唱只有主干音的《憶江南》。
師我這兒還有另一版本的《憶江南》(完整版),請同學們來聽一聽,你覺得哪個更具有江南的韻味?為什么呢?
生老師演唱的版本旋律更飽滿,富有變化,比較細膩。
師歌曲之所以給人以“委婉細膩”之感,都因運用了“一字多音”的創作手法,多個音表現一個字,給人似斷實連的感覺。找找哪些字運用了“一字多音”?
生江、南、諳、能……
師也正是因為這些“一字多音”讓我們的旋律有了更多的起伏變化,邊劃著旋律線邊試著唱唱變化后的《憶江南》。
生調整聲音狀態嘗試演唱全曲。
F型教師授課片段:
一、視頻導入
師播放《憶江南》(拓展版)歌曲視頻,邊看邊思考里面唱了些什么,并且演唱的聲音有什么特色?
生里面的演唱是《憶江南》的詞,聲音感覺比較高亢。
師我們也試著有節奏地念念《憶江南》的詞吧。
二、熟悉旋律
師聽一聽老師演唱的這個版本的《憶江南》(教材版),與之前的《憶江南》(拓展版)相比,哪個更婉約?
生第二個。
師出示曲譜、請學生再次聽賞;明確歌曲的演唱形式與演唱順序。
師請同學們跟隨我的演唱,劃起旋律線,感受旋律起伏變化。
生與老師接唱曲譜,唱每句末一個音。
師再來聽聽老師的演唱,請同學們找找哪一句體現了我對江南美景深深的感慨?
生是“能不憶江南?”這一句。
師找的很準確,尤其是“能”字運用了“一字多音”的表現手法,請同學們跟著老師練練。
生學生嘗試演唱這一句,之后演唱全曲。
二、反思:來自差異的“煩惱”
對于“風格”鮮明的音樂作品,兩位老師通過不同的方式帶領學生去感受并且掌握,效果卻有較大不同。T型教師首先沒有給學生任何渲染與鋪墊,直接從接唱旋律主干音開始。學生此時還處在“被牽著鼻子走”的狀態中,待到看完“江南”視頻,學生才“恍然大悟”,原來今天要接觸到的音樂風格是這一類的,有了之前的簡易旋律做基礎,緊接著再對比聆聽完整的歌曲,學生覺得似曾相似,所以格外用心,因此也更容易從音樂織體中理解“一字多音”。F型教師從一段聲情并茂的視頻開始,牢牢抓住了學生們的吸引力,也讓學生對作品的風格產生了強烈的好奇。但接下去開展的音樂活動并沒能將音樂風格這一重要內容延續下去,學生對于“一字多音”的理解停留在了被動接受的層面,所以表達的“細膩”之情并不充分。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同樣看到了F型教師從“感性”入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江南”音樂的特點,但后續的音樂活動中,因為缺乏對音樂作品及活動設計的思考,知識點彼此的連接邏輯性不強,所以“感性”過后的“理性”架構顯得單薄無力,學生離知識點的真正掌握還有一定距離。所以情感型教師有其固有的優勢,但如若缺乏思考,濫用情感,勢必會帶來不小的“煩惱”。
三、反思:不同人格類型音樂教師的自我發展策略
1.基于MBTI,了解自我。
最為專業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的方法,是使用MBTI作一次測量。我們可以從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開始,對自己的性格類型有一個初步的判定。同時在教學中,通過聽課、教學反思等形式,客觀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思維偏好,并從中提煉出優勢和不足,以便更明確自我的發展目標。
T型教師應避免過于關注學生的理性世界,而忽視學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還應避免音樂教學的“程式化”導致教學活動成為一項純粹的技術性活動,失去了其最基本的人文向度和價值屬性。[3]而F型教師所具有的情感型教學思維方式對于小學音樂課程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促進教師與學生有效交往的重要保證,也可以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與激情。但同時,F型教師也應注意到自己是否在音樂教學中有足夠深度和廣度的思考,從課堂目標的制定到課堂教學過程,再到課堂教學的評價、反思,堅持發展自身的思考能力。
2.放眼他人,觀察分析。
當我們能夠清晰認識到自我的人格類型和在教學中的思維偏好時,不能就此止步。需要適當地把眼光移向其他教師,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思維偏好有較大差異的教師。在觀察他人的過程中,我們會更清晰地看到他人的優勢與自身需努力的方向。
T型教師可以通過與不同人格類型教師之間的積極交往和具體的實踐活動培養其情感能力。而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從四個方面學習借鑒其他教師的優勢:情感性地處理教學內容、創設積極和諧的課堂情境、運用情感性的教學語言、情感性的教學評價,以此完善T型教師的教學思維方式。
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4]。音樂教學中老師除了帶領學生體會音樂的美感和情緒,還應促進音樂課堂上積極主動思維的狀態,故F型教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關注其他教師教學中的優勢: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已有知識經驗、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
3.自我管理,保持平衡。
人格類型理論顯示人們一出生就有了思維偏好,并且一生都與之伴隨,并在這些偏好領域培養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但這并不是說人們從不去那些非偏好的區域,從來不培養那些與非偏好領域相應的能力和特質。實際上,人們發展得越成熟就越能夠在充分掌握偏好區域能力的基礎上,不斷使用那些非偏好區域的能力和特質,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和平衡。[5]當我們正確認識自我,并開始積極管理自我,自信樂觀地面對教育教學工作,就能收獲自身的平衡并不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顧雪應.一種跨界嘗試:MBTI在差異教育中的應用價值.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04).
[2]吉艷,吉標.情感型教學思維方式初論.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1(07).
[3]吉標.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教學思維方式轉向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05(04).
[4]林崇德,胡衛平.思維型課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5](美)奧托·克勞格.贏在性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