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叢慧
摘要:在人教版2004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推出后,我們發現全套教科書從數量上增加了詩詞的篇目,自此可以體現出詩詞的重要性。而學生閱讀課外詩詞的內容由教師進行選取和利用,如何選擇課外詩詞來輔助對課內詩詞的教學,又如何利用外國詩篇來輔助教學,提高能力,則是教師教學的又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關鍵詞:詩詞教學;課外詩詞;國外詩歌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11008902
詩詞的教學需要教師通過教材中已經給定的篇目來訓練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但是教材中的詩詞是有限的,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課本上的“一”來訓練學生如何反“三”,這個“三”教師可以通過添加課外詩篇來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深刻地感受到,由于學生自身的情況不同,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對詩篇的理解不同,對詩篇的分析方式不同,對詩篇所體現的知識的吸收情況也不同,所以在對課外詩篇的選擇上,教師就面臨著困難。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選取課外詩詞方面眾口難調。只有選擇的課外詩篇科學,才能夠給學生在詩詞學習方面有更好的指導,否則就是干擾。
一、教科書推薦的課外詩篇
在教科書的詩篇后,其實編寫者為了讓學習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所選詩詞,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都會在課內研討與練習中補充枚舉一些課外詩詞,而這些課外詩詞正是很好的選擇,是一種教學上的提示。在這方面,教師不應該為了趕進度而忽視這些補充。這些都是能夠使學生詩詞鑒賞能力提升的課外重要法寶[1]。
以2004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一冊為例。在課內研習與探討這一板塊中,教科書所補充的課外詩詞與原詩有一些相同點,例如作者相同,從《沁園春·長沙》這一篇目來看,這首詞通過寫湘江秋景和毛主席在對其青年時期革命斗爭的回憶這些內容,來表達青年時期的毛主席對我們國家未來的擔心與憂慮和領袖式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氣魄與抱負,以及毛主席對反中國共產黨統治的異黨的憤怒,和毛主席必當帶領中國共產黨來改變中國,使中華民族富強的壯志豪情。而編者在其所甄選的三首詩詞,以時間順序排列,依次是《采桑子·重陽》《七律·長征》和《浪淘沙·北戴河》[2]。《采桑子·重陽》完成于1929年的重陽節,這首詞是以蔣介石派兵圍剿紅軍主力為背景,但是在紅四方面軍和當地智慧善良的游擊隊默契地配合下,英勇地擊退了敵人,突破了圍剿。這首詞不僅僅描寫了戰地及重陽節的風光大好,更展現了毛主席在這場戰役之后凱旋的愉悅,和毛主席對革命前途抱有樂觀的信念之情。《七律·長征》則寫于1935年10月,毛主席在萬里長征即將結束的時候,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回顧萬里長征這一路來,中國共產黨英勇地克服了種種困難,不懼艱難險阻,最終取得了勝利。從這首詩的全詩來看,毛主席把那些看似充滿了重重挑戰,困難至極的五嶺、烏江、赤水、烏蒙山、金沙江、瀘定橋、雪山、草地等只是輕微地一筆略過,但更能充分地肯定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完成了萬里長征的偉大舉措,也更展現了萬里長征取得勝利之后,大家滿懷喜悅,毛主席更加喜笑顏開的戰斗豪情。《浪淘沙·北戴河》是毛主席在1954年完成的。在偉大的新中國成立之后,毛主席去北戴河開會時,激情豪邁有感而發所創作的一首詞。在這首詩中毛主席認為,艱難的的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而新中國的建設才是現在最主要的任務,表達了毛主席的胸懷大志和領袖式的雄偉氣魄。這三首詩詞都是毛主席的作品,但是通過反映不同時期的心境,描寫了毛主席積極向上、不怕困難險阻、英勇奮戰,對中國的未來有偉大的抱負和其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雄心。通過這三首課外詩詞的補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分析、掌握好《沁園春·長沙》,而且能夠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認識并了解這一代偉人、時代的楷模、我們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3]。
二、國外詩歌也不應忽視
從人教版2004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來看,在必修課中,整套教材雖然對詩詞這一部分做了很大的調整,對詩詞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提升,然而,卻將外國詩歌全部都刪掉了。其實,外國的詩歌是幫助學生和老師更直接地了解外國文學精華的一種載體,而且,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中外相似詩篇的對比,在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本國詩篇的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外國詩篇的美,更加體會詩歌的美。通過對外國詩歌的學習,學生也能夠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提高詩詞鑒賞方面的能力,而且,適當地對中外詩歌進行對比,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拓我們的眼界。而如何巧妙地將外國詩歌加入到詩詞教學中,使其不是累贅,真正地有益于對教綱內規定的詩篇有所幫助,是對教師的又一挑戰。由于對外國詩歌的學習不是教科書中指定的任務,那么,我們可以將它放在選修課的部分,適當地講一兩次外國詩歌鑒賞課程,在這樣的課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正確直面地評估,科學地制定代表性強,特點性強,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要求的外國詩歌篇章,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自主地去品讀,而且可以在詩歌賞析的課程中,有見解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與其他同學交流,相互學習。可以以分組的形式,也可以自由地暢談。需要注意的是,怎樣才能將中外詩歌聯系起來,找到這樣的一個契合點,才是關鍵的突破口。最最常用的,最最簡單的,是從意象來入手。針對同一個意象,選取不同的中外詩篇,進行比較,鑒賞品評,取其所長。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選修課教材的第一單元中,可以見到法國象征派的詩人魏爾倫的《秋歌》,在人教版的高中語文的必修三中,可以見到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我們就可以將這兩首詩歌建立聯系。這兩首詩歌都是寫秋景的,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來探究這兩首關于秋景的詩歌,在情感基調上,在描寫的色彩上,在寫作的手法上,它們的差異是怎樣的[4]。
又比如中外對于“月”這一意象的處理和表達出來的意味是不同的。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這一意象,往往表達哀思、懷古、傷秋、念鄉、落魄這幾種類似情感,這種詩歌數量很多;但是在外國的詩歌作品里,“月”這一意象被寄托的意味并沒有這樣多彩,甚至并沒有這樣多的關于詠月的作品。和我國古代詩人對于“月”這一意象上所寄之情思并不相似,外國的詩人則是更多地將“月”這一意象用來展現男女之間那種美好的愛戀的一種情思,以此為背景,再多多地渲染,細膩地描繪,通過“月”這一意象的美,以及它的朦朧,來表達愛情的美好,愛情的純潔,愛情的捉摸不透。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以“物我合一”的觀點來完成文學作品,但是在外國卻是不同的。他們的觀點是“物我對立的”“事各其性”。體現在對于意象的描寫手法中,表現出不一樣的格調。我國是寓情于景的,尋求以物抒情,來表達一種又含蓄但是又很志向高遠的情境,以此來爭取到審美效果。在這里,用“詠月”題材的詩歌來舉例,我國的詩人更偏向于在表達自然景物的同時,加入人的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將人這一本體的情感附加到“月”的意象上,所以,我國古代詩人就流傳下來了不少關于意境上朦朧皎潔、風格上溫文爾雅的“詠月”的佳作。外國的詩人在詠與自然相關的意象之時,卻更多地將客觀事物的表達作為重點,如果以哲學的觀點來看,我想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臨摹方式。其次,我國千年以來優秀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應該更加關注感性世界,因而詩歌里感傷的色彩就十分明顯,就連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也是歡快明朗的色彩少,哀怨憂愁凄清惆悵的色彩比較多。在處理男女相戀這一題材之時,更多地用楊柳、秋月、庭院等來處理,在總體上,表現出一種陰柔的基調,所以關于“詠月”的詩歌也更多地有一種婉約的美。但是在外國詩歌中,往往是以倡導贊美愛情為尚,用鮮花、艷陽、春光等積極陽光的意象來表達愛人或是愛情,用并不細膩的自然的意象,比如沙灘、郊野等來體現描繪愛情的基調,這樣的處理往往表達的是剛烈的美,更加明朗輕快。所以,在這樣的比較之后,學生會明白,代表柔美的“月”在外國的詩歌里,成為詠嘆的對象就沒有它在我國詩歌中的高,“月”的核心含義也沒有我國的飽滿。通過對于中外不同的對于“月”的處理,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對中外不同的審美方式、文化差異的理解,特別是中外詩人在彼此面對人與自然關系之時的不同。通過這樣的對比,“月”這一意象在中外詩歌中的不同更加明了了,還可以令學生有更多的靈感,就是在人和自然之間,是有著一定的聯系的,人能夠在自然之中加入本身的氣節和情感,在對于事物的描寫上寄托自己的情思。中外的詩人由于大背景不同、生長環境不同,因而“三觀”就會不同,表達出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背景的不同,表現的手法也必定不同。通過交叉的學習、比較,多元化地來學習詩詞,能夠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培養學習的能力,也更加提高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余虹.文學作品解讀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鄧程.論新詩的出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李達五.中國古代詩歌藝術精神[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4]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侯秀梅)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