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龍 金英
【摘要】美育與德育結合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徑。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我們努力倡導并實踐對德育美學觀的認識,并提出了“創美育人”的德育特色。與這一特色相應,在德育活動上,需要我們從德育理論的高度上,建立一套操作模式,來對這一理念進行提升、固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講方式;以人為本;自主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現今,社會生活內容的豐富化、結構復雜化以及伴隨而來的信息多元化和傳播的便捷化,使得單一的傳統德育模式或具體方式在成效上更加弱化了,必須探索有效德育的途徑與方法。我們認為要充分利用美育的吸引力去陶醉、凈化學生的心靈,從而發自內心地愉悅地接受教育。檀傳寶教授的德育美學觀正好為我們提供了融美育于德育活動的理論依據與實踐基礎。
我校在2011年申請了北京市規劃辦的《高中欣賞型德育活動校本模式的實踐研究》德育課題,對美育與德育相結合的問題進行探索。我們將欣賞型德育活動理念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本著重過程、重體驗的原則,踐行“創美育人”的德育理念,把健康、積極、向上的道德規范通過審美化設計的系列德育活動逐步轉化為學生的內心自覺和行為方式,同時以活動為平臺為學生創造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機,既張揚個性又促其全面發展。同時,對德育活動的內容、途徑、方法進行探索,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完善,形成了德育活動模式,并且納入常規工作計劃當中定期開展。具體實施策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欣賞視角多元化
我們認為,發現或建立欣賞的對象不僅是道德規則、道德智慧,個性化的學生群體也應該是欣賞的對象。因此,我們一方面在道德教育中選擇特別的視角,契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貼近生活實踐,使其認識到道德規則是人類生活的智慧,使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疏離、排斥在“欣賞”的過程中得到消解。另一方面,用信任的目光、公正的心態、寬容的胸襟、真誠的心靈、發現的慧眼去欣賞所有學生以及學生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實現“教育的最大值”,即把各種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好;尊重每一個學生原有的起點,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個體都實現“教育增值”。當然,關鍵在于以教師觀念的共通、師愛的理性,對教育的濃濃情懷等作為支撐。
二、主題活動系列化
“欣賞型德育活動模式”主要由三大活動系統構成,即德育情境美的創設活動、德育內容美的呈現活動、德育形式美的創設活動。我們開設“自我超越,成就美好人生”“養成教育系列活動”“讓生命在感恩中升華”“感恩教育系列活動”等民族團結教育系列活動,讓學生在“美”的活動中認識德美、感悟德美、追求德美、創立德美。
每一系列主題活動的創設,我們更為關注系列內部各活動之間的關系。貼近學生生活,以學生的欣賞、認知規律為原則,力求拓寬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如在感恩活動系列中,各活動的開展在時間上貼合學生高中三年生活中很重要的時間點進行。活動的推進,由班內學習小組開始,到班集體,到年級組,到整個學校。所有的學生以不同的形式都參與其中,在師生共同創設的美的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情境中完成道德知識的獲取,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
三、活動形式審美化
第一,尋找合適的呈現形式作為德育活動設計的切入點。當我們只是理性地傳授或命令時,德育內容就會變得面目可惡。而當我們找到一種角度可以讓學生在規律性的規定中認識到這些內容是人類生活的智慧時,學生就會在心理上去認同、接受,實現自主性成長。我校的祝福日就是讓非畢業班學生與高三學生結對,平時相互了解、溝通。在5月7日的全校儀式上給高三學哥學姐送祝福。關愛之心、和諧的同伴關系自然流露。第二,注重德育活動實施過程中細節的審美化設計。關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運用、活動節奏的把握甚至聲音的運用、藝術手段的添加等等方面的審美性。正如在我校的成人禮上:活動背景上學生一張張小時和現在的笑臉照片,家長、學生互贈禮物的感人場面,洋溢著濃濃的向善、感恩之情。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過細節傳遞,優秀的品德可以通過細節養成。
四、效果測評多種方式相結合
采用問卷式效果測評與自主發展評價法、活動反思評價法、道德成長紀實評價法。自主發展評價法:我們從實際出發,學生自主選擇發展目標,自主進行實踐,自主進行達標評價的系列道德實踐活動。活動反思評價法:活動反思評價是基于學生對德育活動的心理體驗及表現而進行的評價,通過反思來提高學生的自我覺察水平,以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在這種評價過程中,活動反思本身已成為德育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發揮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道德成長紀實評價法:一是道德實踐活動記錄。即校內外各種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表現進行記錄。二是家庭道德生活紀錄。三是學校道德生活記錄。
美育與德育結合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徑,但對這個領域的探討還很淺顯,也有很多等待思考的問題。如學校開展的眾多美育活動的體系化結構還不完善,缺乏有意識的系統化科學化設計;幼兒園、小學、中學以及未來階段的美育活動并沒有聯系起來,不可避免出現斷層、沖突等,影響前期教育效果。還有,必須承認,現在的美育、德育在某些學校還處于弱勢,如何加強對這些相關科目的建設,是必須要重視的問題,等待我們繼續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檀傳寶.讓德育成為美麗的風景——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念與操作[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溫建華,肖桂鳳.心靈之航——欣賞型德育的活動模式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附注:本文隸屬于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高中欣賞型德育活動校本模式的實踐研究》,批準號為DFB11127,類別為一般類課題。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