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淑
【摘要】傳統意義上,隱喻和轉喻只是被看作是在散文、小說、詩歌等文體中使用的修辭手段,沒有被看作是促進外語學習的方法。然而,隨著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我們來意生存的隱喻》一書的問世。隱喻和轉喻不再僅限于文體的修辭手段,萊考夫和約翰遜指出隱喻和轉喻存在于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它們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對外語詞匯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概念隱喻概念轉喻是一種有效的學習詞匯的方法。
【關鍵詞】概念隱喻 概念轉喻 詞匯教學
一、 引言
詞匯對于語言學習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單詞好比是語言大廈上的磚頭,語言是由單詞組成的,沒有磚頭蓋不了大廈,沒有單詞就沒有語言了。Levis認為在二語習得中,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都離不開單詞。在中國,二語學習者把很多精力用于背誦單詞,但是效果卻不令人滿意。傳統記憶單詞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詞匯表和詞冊。通過這些方法,學習者并不能牢固的記住單詞,反而總是抱怨單詞邊背邊忘。這其中的原因是學習者只是記憶單詞的表面意義,沒有從其根源了解單詞,所以總是覺得單詞難背易忘。隨著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的問世以及諸多學者對概念隱喻與概念轉喻的進一步研究,發現概念隱喻和轉喻對于語言的教與學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萊考夫與約翰遜指出,概念隱喻與轉喻是一種思維方式。學習語言就是學習語言現象背后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識。當老師在教授英語單詞時,充分利用概念隱喻和轉喻來識別和理解英語單詞。學習者在對英語單詞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就能高效地背誦單詞,并且靈活地運用所學的單詞。
二、 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
傳統意義上,轉喻被認為是一個成分代表另一個成分。這兩個成分在位置上具有接近或鄰近的關系。轉喻被認為包含一種詞表示的字面意義與它相應的比喻之間的鄰近(即接近或鄰近)的關系(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 2009:127)。也就是說本體與喻體之間具有鄰近關系。而隱喻則是建立在表達方式的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之間的相似或對比概念基礎上,也就是說本體與喻體具有相似關系(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 2009:128)。
在認知語言學中,隱喻是由源概念、目標概念和映射域三個因素構成的。也就是源概念是傳統意義上的喻體,目標概念是本體,映射域是相似的背景。隱喻的過程是源概念向目標概念的映射。映射的前提是,源概念和目標概念在映射域中有相似的關系。通常是具體的源概念向抽象的目標概念進行映射,來解釋目標,便于人們對目標概念的理解。例如,+AN ARGUMENT IS A BATTLE+. 論爭是戰爭。在這一隱喻當中,an argument 是抽象的目標概念,a battle 是具體的源概念,映射域是論爭與戰斗的相似性。就像戰斗一樣,論爭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特別是對手的初始位置,隨后是進攻,撤退和反擊等階段以及最終一方的勝利或者非常少見的雙方休戰(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 2009:137)。下面是三個這方面的例子:
I braced myself for the onslaught. (對這場猛攻我做好了準備)
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她攻擊我論證中的每一個點)
He shot down all my arguments. (他駁倒了我所有的證據)
真正重要的隱喻是那些通過長期建立的規約關系而無意識地進入語言的隱喻。隱喻不僅是一種利用語言手段表達思想、在風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種對事物進行思維的方式。例如,Time is money. 傳統意義上,Time是本體,money是喻體。而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Time是目標概念,Money是源概念。因為時間和金錢對于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點上兩者具有相似性,所以兩者能成為隱喻的關系。從最基本的隱喻Time is money,人們又延伸出下列英語短語: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 Shmid, 2008:118)
時間是一個抽象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的肉眼看不見它,人也觸摸不到它。既不能像金錢那樣浪費,也不能像贈送禮物那樣給予某人,但從這兩個句子可以看出,人們認為時間可以浪費,并且可以給予,所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源概念和目標概念并非孤立地理解,而是被認為是處于“認知模式”和“文化模式”之中,這樣,隱喻所轉移的就不只是各個概念內在的屬性,而是整個認知模型的結構、內部關系或邏輯,認知語言學家把這種轉移叫做來源向目標的映射。
轉喻同目標概念一樣,是由源概念、目標概念和映射域構成的。與隱喻不同的是,轉喻的源概念和目標概念擁有共同的映射域。在共同的映射域中,源概念向目標概念映射。源概念與目標概念是一種替代關系,即通過某事物的突顯特征來辨認該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具有鄰近性關系特征(李瑛等,2006:2)。
三、 概念隱喻、轉喻與英語詞匯教學
提高英語學習者背誦單詞的效率,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是運用隱喻和轉喻的思維對其進行記憶。學習者不僅要掌握單詞的每個意項,更重要的是知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知其根源,正如人們常說的,對于事物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1.一詞多義與概念隱喻。隨著人們對世界認識的深化,人們會不斷地在原有的概念域的基礎上產生新的認識,由于人腦的認知活動是在已有記憶的基礎上以最節約的方式進行的,因此,隨著人們對新事物的認知,大腦總是在記憶中尋找已存在的概念,根據新認識事物的特征,在記憶中搜尋與新事物有聯系的事物(李忠勇,2001:26),表現在語言中就出現了一個語言符號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從而出現了一詞多義的現象。一個基礎的意項延伸出幾個或一些意項。這些意項不是隨意產生的,是通過概念隱喻實現的。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其進行解釋,會讓學習者更加透徹地理解一詞多義這一語言現象,了解一詞多義的根源。運用稱作家族相似性原則的隱喻來解釋一詞多義在合適不過了。這條“原則”建立在+THE MEMBER OF A CATEGORY ARE A FAMILY+這一隱喻的基礎上。以cover這個單詞為例,并且以上述的隱喻為基礎,可以說,cover在字典中所有意項是一個大家庭。家庭這一源概念是非常豐富的。在一個家庭中,家庭成員可能有相似的面孔,相似的行為,但家庭成員之間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他們之間存在著差異,如性格上的差異。把家庭這一源概念的相同和差異全部映射到cover這一單詞上。這樣就可以很容易理解cover為什么可以有很多個意項。Cover這一單詞各個意項之間都存在的差異,但各個意項又與cover最基本的意項蓋子相關聯。每個意項都是最基本意項的隱喻。
2.轉喻與構詞法。轉喻對構詞法中的類轉法起著重要的作用。類轉法即形式上同一的詞出現在幾個詞類中,其中最大的一組可能是名詞、動詞類轉。這種類轉是以轉喻的代表關系為基礎的。統稱參與者代表動作/事件,+PARTICIPANTS FOR ACTION/EVENT,是轉喻的部分代表整體。看下列的短語:
To father a child; To author a new book 這兩個短語中father和author是名詞轉為動詞的用法,施動者代表動作的轉喻例子。這兩個例子,前者是發生在親屬關系這一映射域中,而后者發生在印刷媒介這一映射域中。也就是說,只有在這兩個映射域中father、author才能從名詞轉化為動詞。看這個例子,Sue has authored a computer program。顯然地,author運用在這個句子里不恰當。因為author脫離了印刷媒介這一映射域。學習者了解了在什么樣的情境下可以將名詞類轉為動詞,學就可以更靈活運用動詞和名詞。比起傳統的方法,轉喻的思維可以提高學習者背誦單詞的效率。
四、結論
概念隱喻和轉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為英語詞匯教學開辟了新徑。讓學習者在背誦單詞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隱喻和轉喻的思維方式學生單詞,讓學生對單詞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概念隱喻和轉喻的意識,并且不斷培養學生隱喻與轉喻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快地背誦單詞,更深刻地背誦單詞。
參考文獻:
[1]Shmid,H.-J.& Ungerer,F.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弗里德里希.溫格瑞爾,漢斯尤格.施密特.認知語言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3]李瑛,文旭.從”頭”認識——轉喻,隱喻與一詞多義現象研究[J].外語教學,2006,(3).
[4]李勇忠,李春華.認知語境與概念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