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顧亞平 趙升輝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抗日戰爭時期云南大學政治學系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張明顧亞平趙升輝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云南大學政治學系成立于1938年,成立初時大師云集,后來經過不斷的吸收引進,至抗戰時期政治學系的教師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在抗戰時期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這些大師學者積極進行學術研究和探索,保持中立的政治價值觀。云南大學政治系正是繼承這些大師學者的嚴謹治學態度和探究精神的衣缽,不斷完善人才體系的建設,進行課程改革,不拘一格降人才,引進著名學者,激發學生學術探索熱情,在大西南乃至全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關鍵詞:云南大學;政治系;人才培養
云南大學政治學系的創立與發展,與云南大學是無法割裂開來的,步入已有九十多年歷史的云南大學,獨具一格的法式建筑、希臘式的圓柱和中國傳統的科舉考場“貢院”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兼備西方文明的特色風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古樸典雅。
一、 抗日戰爭時期云南大學政治學系學科發展的歷史過程
1937年4曰,云南大學發生“倒何”事件,校長何瑤辭職。云南省主席特聘請熊慶來任校長,并且應允熊慶來增加學校經費,爭取云南大學改為國立大學,不干涉學校教學、人事、行政等條件。抗戰發生后,許多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內遷云南。1938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批準云南大學改國立。他積極延攬名師,云大政治學學科的師資得到極大擴充,政治學著名學者林同濟、王贛愚、朱馭歐等便是其中翹楚。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乃至其掌校十幾年間,熊慶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政治學學科師資的擴充。據筆者考證,除上述學者外,還有潘大逵、曾炳鈞、司徒尹衡、趙康節、羅應榮、李德家、陳復光、鄒邦梁、張時俊、熊錫元等著名學者任教于政治學學科。
二、抗戰時期云南大學政治學系人才培養機制
云南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知識為重點,同時輔助經濟、歷史、地理等通識知識,力求使學生在專業知識素養方面不斷提高的同時,也使學生在其它學科方面有所突破,在德、才、體方面全面發展,成為社會發展所需的棟梁之才。
(一)課程的設置。
云南大學政治學系在課程結構與教學大綱中實行通才與專才教育,政治系必修課設置文理科目。政治系的學生除了修國文、英文、中國歷史等科目,還選修數學、地理等自然科學科目,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擴大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同時也為學生提高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熊慶來繼任校長后,由于經費得到補充,政治學系的課程體系逐漸穩定,這一時期政治學系的學程大綱中,除國文、英文、世界史和自然科學等學校通開課程以外,專門課程有9門:政治概論、市政學、比較政府、遠東政府、世界政治、政治理論、政黨論、現代帝國主義研究、中國外交等。
(二)教學要求。
云南大學政治學系對所聘的教授的規定:第一條,教授負責課務需要認真對待,所教授學科須于上課前充分準備,詳細講授,遇學生質疑時,需要盡量解答,注意課堂秩序,糾正學生不規矩的行動。第二條,教授所擔任的學科,需要依據預定進度,于規定時間內教授完畢。第三條,教授負因不得已事故,必須請假者,每一個月不得超過所任教時數的百分之十,其請假時間內缺課的課程,必須在課內或者課外補足。第四條,本系聘請教授,以聘書送達才能具有效力,以一學期為限,期滿時另行致聘,如果遇有特殊事故,隨未滿一學期,亦得解聘。
云南大學政治系秉承嚴謹的治學態度,對學生的要求相當苛刻,實行學年學分制,其修業年限為四年,對于需課外自習的科目,以每星期上課一小時,滿一學期成績及格準予學分。政治系的學生最少需要修滿一百五十學分,方得畢業,必要時學生每學年所選修的學分,以三十五分為標準,不得少于三十或者四十二,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該學科的學習者必須要具有一定的興趣,且必須要有嚴格于己的學習態度。
三、云南大學政治學系教師隊伍在人才培養體系的作用
為了強化學生的學術修養的學習,云南大學政治學系的教師隊伍的配置不僅強大而且所聘任的多數教授造詣頗深,其中聘任福建閩侯人林同濟作為政治系的系主任,同時云集朱馭歐、王贛愚、范師武等當時著名學者。
林同濟教授作為當時“戰國策”的一位主將,是第一批到昆明的外省人中留美的年輕教授。他被熊慶來校長從天津的南開大學聘到云南大學擔任文法學院院長兼政治系主任的。 1937年林同濟到云南大學就任文法學院院長兼政治經濟系主任。從1941年5月下旬開始,在林同濟的主持下,云大政治系為增進學生對現代學術思潮問題的認識,特舉辦三大系統的學術交流演講,包括:現代思潮十講、中國問題十講、各國情勢十講,先舉行現代思想十講,聘定十位主講人,雷海宗、馮友蘭、潘光旦、吳宓、陳孝經、陳銓、賀麟、王贛愚、林同濟。另外兩大系統聘定主講人錢端升、陳岱孫、陳達、陳雷、何永信、王信忠、伍啟元等。林同濟教授在擔任系主任期間不斷地為學生組織和策劃學術講座,而且親自教授許多課程,為云南大學政治學系優秀人才的培養做出極其重要的貢獻。
朱馭歐教授是在1937年準備到云南赴任云南大學校長熊慶來為網絡一批人才到云南大學,極力邀請他到云南大學任教,但是到了七七事變后,才決定到云南大學任教,朱馭歐到了云南大學之后,被聘為政治經濟系的教授,在林同濟任職期間到美國講學,朱馭歐則為代理系主任。在云南大學11年間,他先后開設過“行政學”、“外交學”、“市政學”、“史志學”、“西洋政治思想史”等。通過這些活動,他為云南的建設發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1942年潘大逵教授應云南大學政治系主任朱馭歐主任的邀請,任云大政治系教授,主要擔任《政治學概論》課程的講授,這門課程是當時云大文法學院各系必修的基礎課。他在云大任教的四年中,在教學思想方面深受美國政治思想的影響,從而傾向于漸進的民主和平的改良社會主義。這些教授不論是治學精神還是治國實踐都為云大學子做出了榜樣,云南大學政治學系正是在這些教授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不斷得到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也日漸成熟。
參考文獻:
[1]張維:《西南角:民國文人抗戰年月那些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頁。
[2]云南文史委:《昆明文史資料集萃》,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101頁。
作者簡介:張明,男,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顧亞平,女,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趙升輝,男,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外政治制度專業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大學研究生科研課題資助項目:《抗戰時期云南大學政治學系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YNUY201475。
中圖分類號:G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