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藝旺
摘 要: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摒棄以前機械教育的模式,選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持久學習動力的教學手段。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利用實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中學生物實驗;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心得體會
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學中許多生物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各種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再加上生物學的理論也是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
的,所以,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眾所周知,實驗在中學階段的開展情況不盡如人意,很多學校甚至教師自身也不是很重視。其實,只要大家細心點,簡單的實驗中也能讓學生學到新知識。
學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這節課后,幾個學生在復習時,有人突發奇想,問道:“既然綠色植物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是通過葉子的氣孔來獲取的,產生的氧氣和水也要靠氣孔來排出,那么氣孔是不是在白天都開放呢?”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刻分成兩派,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爭執之下有學生就跑來要我做個裁決。我考慮了下,決定就以這個為契機,大家一起來做實驗,看到底誰正確。就這樣,實驗開始準備了。首先是實驗材料的選擇。經過討論,我們決定采用紫鴨趾草作為實驗的觀察材料。用紫鴨趾草作為材料有以下優點:紫鴨趾草的葉較厚,只需將葉片對折,很容易撕取一大塊無色透明的表皮,制成臨時裝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不規則的表皮細胞、半月形的保衛細胞都非常清晰,葉表皮細胞中有典型的氣孔。而青菜、菠菜等植物葉片的表皮較難撕取,往往帶有許多綠色的葉肉細胞,影響觀察效果。
其次,確定實驗步驟:1.取材。按照學生上課的作息時間在每天的9點30分、12點30分、16點30分這3個休息時間段內去采集材料制作臨時裝片。2.觀察。將制作好的裝片放在高倍鏡下觀察,清點視野內張開的氣孔數和關閉的氣孔數,然后將觀察到的數目記在下方的表格內,最后將所得到的數據整理成柱狀圖形后分析得出結論。
實驗持續了大概一個月,最后大家根據數據發現了這幾個
現象:
(1)9點30分和16點30分張開的氣孔數都少于12點30分;
(2)陰天或雨天時關閉的氣孔數比張開的氣孔數多。
分析后,我們的結論是光照的強弱對氣孔開閉有影響,光照越強,氣孔開放的數量越多,但是12點30分時仍然有氣孔關
閉,這應該是由于蒸騰作用過強,植物為了防止水分過多的喪失而采取的保護措施。
一個困擾學生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對于我來說,這個實驗給了我很多啟發,在這里談幾點心得體會與同行共酌。
1.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以至于不論學校還是學生都將生物這門學科作為副科來看待,由于課時限制、實驗儀器材料缺乏等諸多客觀原因,導致教學方式單一,很多教師將許多需要學生操作的實驗人為地省略或干脆當成演示實驗,此種做法恰恰忘記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倘若只是教師講解實驗要求,進行操作演示,學生就只能按步驟機械模仿,他們就失去了多思考、多鍛煉的機會。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學生缺乏對實驗目的的認識,思維僵化、按部就班,造成生物實驗教學注重實驗結果,忽視實驗過程的局面,甚至實驗教學常常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獲取和鞏固生物學知識,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相反,嚴重時會導致學生對生物學科學習感到索然無味,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認為有條件的學校應該多組織學生成立類似興趣小組的小團隊,讓學生通過做實驗,既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
2.以人教版初中生物課本為例,其中一共有48個實驗(包括探究實驗、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有如此多的實驗該如何選擇
呢?我認為,可以按照以下幾點來操作:①除去考試要求學生掌握的實驗(如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以外,與學生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實驗應該多做,如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動物繞道取食,讓學生在實驗中掌握生活常識。②可以在學習過的課本知識和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實驗,如本文開頭提到探究葉片的關閉和開啟是否與陽光有關的實驗,也可以在做完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這個實驗后進行拓展,讓學生解剖鯽魚,觀察記憶鯽魚的內部器官,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③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如探究染發劑/洗滌劑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探究螞蟻通訊方式,蜜蜂是怎樣建房子的,模擬赤潮形成實驗等,這類實驗沒有超過學生的理解程度,同時又能引起學生對生物的興趣,還能在無形中讓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現象,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是主導而是引導。教師要確保課堂教學的方向性,通過對探究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和學生的每一項具體活動的細致觀察,把學生個性化的發散性表現引導到課堂教學的目標上來,對于學生獨特的實驗操作、新觀點、新思路,不宜過多地干涉,要加以保護,給學生一定自由發揮的空間,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實驗數據之間的聯系,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絕不輕易把實驗結果過早告訴學生,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及能力的發展。
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作為一分子參與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查找資料的能力,共同討論研究合理的實驗方法,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答疑,對學生錯誤的操作步驟進行更正,但切忌過分干涉,越俎代庖。
4.由于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因此要求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認真觀察也很重要。以上述實驗為例,在讓學生數張開的氣孔數目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觀察氣孔細胞的結構,在實驗后讓學生做裝片觀察葉片結構,辨認表皮、葉肉、葉脈,這樣無形中學生就會對葉片的知識記憶得更加牢固。
同時,利用對比觀察讓學生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中,教會學生對比觀察上表皮和下表皮,上表皮細胞排列更緊密一些,更整齊一些,氣孔較少,而且緊挨著柵欄組織(柵欄組織像一排柵欄)。又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時,讓學生注意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的子葉的數目,有無果皮種皮胚乳等。這樣,學生在實驗中就會有針對性,便于觀察,從而減少盲目性,且印象深刻。
5.結論的得出不代表實驗結束,在實驗完成后必須進行總結,結合具體、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時得當的點撥、引導,這樣既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能起到思維輻射的作用。例如,上面的實驗結束后,我提出,采用其他植物的葉片能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為什么陰天時氣孔會關閉?是不是跟空氣濕度有影響?你能想想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氣孔開閉?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可以繼續思考,在不斷的求知過程中拓寬眼界。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目標下,教師應根據心理學的原理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多利用實驗這一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完成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生物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他們形成生物學概念,獲得生物知識和實驗技能,提高觀察、實踐、探究和創新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求精、求實、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這樣才能真正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進而為學生保持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建東.紫鴨趾草是觀察葉片表皮的好材料[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5,22(07).
[2]王翠微.改進初中生物實驗 展現探究教學魅力[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03):99,101.
[3]吳青,胡興昌.中學生物實驗有效激發學習興趣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2-B):56-58.
[4]姚家佳.淺談中學生物實驗的幾點改進和創新[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1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