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肖
摘 要:中學科學是中學生認識科學,為以后進一步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階段。中學科學教學既要保證中學生為今后科學課程的學習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同時也要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所以中學科學在學生的學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創新科學教學方式的角度出發,增強科學教學的實用性。
關鍵詞:中學科學;教學方式;應用性
中學科學課程作為中學生的一項基礎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一方面,科學課程作為一項基礎課程,需要通過提升教學質量來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科學課程的課時較少,包含的實驗和操作較多,為教師教學帶來了更多挑戰。所以創新教學方式是提升中學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制定教學學案,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
中學生初步接觸科學知識對學習的方法和方式都不能很好把握,教師應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為學生制定個性化教學學案,從而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構建知識結構。教學方案的制訂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創新性和實踐性為教學目標編制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方案。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將編制好的學案發給學生,供學生在課下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教學學案為主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學習主線和學習方法,從而實現對學習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起到導學作用。學案應將教師的教學任務與學生的學習任務進行詳細分配。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實際案例進行實踐導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巡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調節教學計劃。在學生對知識點進行一定的掌握之后,教師要將相互聯系的知識點進行串講,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鞏固學生知識,最后針對不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根據學生不同的掌握水平、進行個別輔導。對于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生應在教師課堂教學之前根據學案內容,明確學習內容,并完成自學任務,之后以小組研討的方式將學習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將未解決的問題向老師提問,之后進行知識點的歸納整理,通過綜合訓練的方式鞏固所學知識。
學案的內容應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如:在進行慣性教學之前,可以布置以下教學內容:坐車的過程中,汽車開車和剎車,身體會有什么感覺?或者在不破壞雞蛋的情況下,如何判斷雞蛋的生熟?氣體壓強教學布置的學案中,可以讓學生進行小實驗:在嘴邊放一個小紙條,并在上方不斷吹氣,會發生什么現象?通過類似的教學實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僅能引導學生完成知識的預習,同時也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好奇心
中學階段的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要保證學生對科學知識具有較好的掌握,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缺少實驗環節,并且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驗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學生不能夠獨立完成的實驗。課堂實驗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應強化課堂教學的實驗環節。如在進行細胞吸水和失水的課程教學時,在做實驗之前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將三根相同大小的蘿卜條分別放在清水、鹽水和醋中,過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蘿卜條的形狀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其中一些學生說三根蘿卜條都變大變硬了,還有學生說三根蘿卜條都變小變軟了。當學生的回答不一樣,并求證答案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這項實驗,通過學生親自觀察,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得出結論之后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蘿卜條形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針對這個問題,應組織小組討論,之后將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全班總結。總結之后教師真正引入知識點,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出來,相應的教學質量也會得到提高。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小組分組時應在尊重學生意愿的情況下,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層次和學習積極性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的人數在2-3個左右,以免在討論過程中出現學生不參與的情況。另外,小組成員的選擇應有層次性,小組成員的知識具有互補性,從而能夠保證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優勢互補,幫助學生開拓思維。
三、高效練習方式,鞏固學生學習質量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中,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點的一種有效方式。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采用傳統的題海戰術不僅浪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消耗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練習的過程中,習題的選擇應具有針對性,遵循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方式,保證學生在做每道練習題的時候都能夠有所收獲。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這個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選擇的例題應突出該知識點的重點和難點。如例題:有一木塊浮在水面上,其中木塊進入水中的體積為80立方厘米,露在表面的體積為50立方厘米,問木塊受到的浮力有多大?(這里g取10牛/千克)這道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阿基米德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題目中具有兩個體積,采用哪個體積成為該問題的難點。通過教師對這一難點進行講解,學生將會進一步理解“排開液體”這個概念。之后,可以將水改成煤油,這樣通過統一題型的變換,從而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此外,科學教學的知識點往往包含一些公式和定義,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水平。所以在習題練習之前應保證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熟練掌握。但是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不僅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會降低學習質量。所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競賽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掌握知識。
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科學課程的教學由于受到課時限制,不能夠在課堂上將知識點進行全面講解,要保證學生能夠深入掌握所學知識點,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如在凸透鏡成像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在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可以發現u>2f和u<2f的成像規律。這時學生已經對該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掌握,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深化學習,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提問凸透鏡在u=2f時的成像,呈現什么樣的規律。之后學生將針對問題,或者根據已經得到的理論進行推導,或者進行實際的實驗測量。學生得到答案后,教師進一步講解。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將會不斷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課外時間繼續深化學習知識點。
中學階段科學課程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學生后續學習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實驗的環節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動手和探索機會,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陳玲玉.淺談實驗教學在初中科學課程中的有效運用[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