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芳
學困生是指那些學習有障礙,行為習慣有問題的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為此,我們要深入分析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根據不同學困生的共性和個性,想方設法采取適當措施促其由學困生轉化為優等生。
一、學困生的一般表現
1.對數學不感興趣。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的學科。數學學習枯燥無味,加上學困生自身的因素,對數學學習提不起興趣,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解題過程沒有步驟,學習沒有目標,死讀死記,或干脆放棄不學,自暴自棄。學困生由于長期處于班級的“底層”,處于被遺忘、被摒棄的角落,他們內心深處一般都很自卑,很少主動提問和回答問題。
2.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比如,自己作業沒有完成,見別人玩就和別人一起玩了,今天的內容沒學會,明天又學了新的知識。于是,沒學會的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成了數學學困生。
3.學習方法欠缺、學習效率低。學困生沒有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只滿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學習方法。讀書被動,閱讀速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擾,自覺性差。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數學語言再現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課本,不能說明概念的體系,概念與概念之間聯系不起來。有疑問也不及時弄清楚,導致成績不高,學習效率低。
4.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依賴性強。上課依賴老師,作業依賴同學,把數學學習的希望寄托在老師和同學的講解上。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不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作業或試卷。
二、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培養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困生上課時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在教學時,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可以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應恰當運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引導每位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對待學困生,要放低要求,作業的難易程度要接近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在課堂上提一些適合學困生的簡單問題,讓他們主動參與回答,或平時的課堂板演也經常讓學困生大顯身手等,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勇氣。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給更多的學困生機會,使他們因為參與而喜悅,對數學學習有興趣、有信心。
3.注重對學困生進行情感教育。盡管是學困生,他們的情感也比較豐富,他們需要教師給他們更多的關心、更多的愛護,更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教師應該抓住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及時予以表揚。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把好學困生的脈,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調動學困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只要教師認真、細心地引導培養,學困生也可以一步步轉化為優秀的學生。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