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團結
摘 要:在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是生物課教學的第一重任。主要從實施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分工,增加互動多樣性;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這三個方面展開討論,以求充分發揮互動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獲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關鍵詞:高中生物;互動教學;學生參與
生物是一門自然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它更具有趣味性,而如何使生物課堂變得妙趣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并且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生物的理解程度。因此,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應多添加互動環節,將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激發出來,使其愿意主動探討問題,增強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一、實施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互動模式的創設應建立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上,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主人翁身份,以一種主動的學習心態進行學習。教師則應該利用正確的提問策略,根據不同的學生心理和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與此同時,教師應靈活地提出問題,使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通過案例教學模式來呈現真實情境,從而啟發學生的想象,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是開放的,學生可以從一定的情境發散思維,通過獨立思考與判斷,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例如,在講解“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這一節中“分析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時,老師可通過課本提供的資料設計具體案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的緊密聯系。教材提供的材料是經過教材編寫人員精心編輯而成的,對理解教材內容有重要指導作用,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通過列舉生活實踐中的例子,例如:釀酒時酵母的作用是什么?釀酒的具體操作程序是什么?釀出來的酒的味道為何不同?這些生活中的實例都是可以作為教學案例的。
二、科學分工,增加互動多樣性
同時,在貫徹實行互動教學模式時,應注意其多樣性。可以讓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成立小組后,同學之間應進行科學的分工,按照不同的學習任務制訂不同的集體計劃,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
習、幫助,與老師建立多向的交流模式。例如,在講解食物鏈時,由小組內的成員自行創意,將食物鏈用表演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可以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泥巴”或“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樣的關系來形象地描述這幾種生物的關系,從而引申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傳遞過程,并且分析這些生物在食物鏈中所處的位置,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內的成員集思廣益,在努力做好自己那份工作的同時積極為團隊內的其他小伙伴提供創意,而此時,老師也會變成一名合作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發表自己的意見,促使方案變得更加完善。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將學習在同一水平的學生安排在一起,可以找到老師平時會忽略的教學點,學生間可以用易于他們理解的方式相互討論、講解,從根本上解決學習難點,并且這樣的課堂表演過程也可使學生發揮個性,也能使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融洽,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三、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構建更好的學習氛圍
課堂氛圍主要依靠老師的教案設計與學生的主動參與,只有在教師的良好調度下,學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生物老師在設計教案時,就應秉持將課堂活化的理念,突破傳統的授課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自由發揮其個性。比如,利用所有有實效的教具,比如實驗、多媒體等,再現生物的生活環境、生理特征、生理結構,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把學生日常看不見的微觀結構和難以言表的抽象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出來。例如,在講解“細胞增殖”這一節時,老師配合相應的教學Flash和課本插圖,向學生展示細胞分裂的動態變化過程,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細胞分裂連貫的、動態的變化過程,使教學活動變得直觀、生動,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影片,以引起學生興趣且具有教學意義。在看完影片之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觀后感,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也可讓秉持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辯論,辯論的目的不是為了最終的結果,而是盡量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練習氛圍中,學生將一些日常學習中的知識點進行梳理,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
高中生物教學的課堂互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與掌握度,教師應積極思考,用創新思維構建更為高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地發揮其主人翁地位。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改革,才能完善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真正服務于學生的生物學習。
參考文獻:
[1]慕曉茹,王娟.高中生物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環境教育,2002(03).
[2]楊國智.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與試驗修訂必修教材對比淺析:第二冊[J].生物學教學,2004(08).
[3]朱君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04(12).
[4]楊學新.淺談高中生物研究性學習的實踐[J].生物學雜志,2002(0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