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雷,安立國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中美電視節目形態發展歷程對比綜述
孫春雷,安立國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摘要電視是實現信息傳播的智慧結晶,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創造發明之一。電視節目的發展受到不同國家、不同社會形態和發展狀況的影響,但在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趨于一致的電視節目形態。本文主要通過對比中國和美國的電視節目形態發展歷程,探索節目形態變遷的源流和瞻望未來前景,尋求電視節目創新的成功之道。
關鍵詞中美電視節目;形態;歷程
安立國,教授,碩士生導師,教育部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世紀初,機械電視和全電子電視的誕生為電視節目的發展準備了物質基礎,無線電和光纜信號傳輸使影像得以傳播,電視制式的競爭和壟斷打破了地區間節目內容交流的藩籬,使電視成為20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介。英國廣播公司在1936年11月2日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美國從1939年開始試播電視節目,而我國的電視事業起步較晚,在1958年5月1日誕生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并且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經歷了二十年艱難探索,在1979年之后才開始走上正軌。不同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的地區有不同內容的電視節目,但這些節目在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后都趨向于一致的節目形態,基本包括電視新聞、紀實類節目、電視劇以及電視綜藝等幾大類,這些節目形態具有融合性、創新性和本土性等特點,類型化的同時也在走向共融。
在美國電視業進入平穩發展期時,我國的電視剛剛起步,并且在長達20年內陷入政治環境遏制艱難探索。從1958年北京電視臺成立至今,可將我國電視節目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電視節目類型艱難探索階段;1980到1999年電視節目欄目化形成階段;2000—2009年電視頻道專業化發展階段;2010年后出現網絡電視頻道,傳統衛星電視與網絡電視節目實現多渠道、多平臺的融合,使我國電視節目更加多元化。
1.1電視節目類型艱難探索階段(1958—1979年)
中國電視誕生于發展電視的國際性熱潮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激烈競爭的20世紀50年代后期。大躍進運動給予它另一個重要的推動,經濟的困難和技術的落后,使中國電視營養不良,先天發育畸形,電視節目發展在黑暗中摸索。1958年6月北京電視臺播出了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同年9月份播出了電視劇《黨救活了他》。早期電視基本是現場直播,形式更接近舞臺劇而不是電影,從1958年到1966年,全國大約播出一百幾十部電視劇,并且開設了宣傳政治、傳播知識的科教類節目,比如《科學常識》《醫學顧問》《生活常識》等。文化大革命時期電視節目發展受到嚴重摧殘,北京電視臺遭受停播,所有電視節目面臨停播和修改。改革開放后,《新聞聯播》成功開辦,1979年央視開辦《為您服務》專欄,全國電視臺發展開始步入正軌。
1.2電視節目欄目化形成階段(1980—1999年)
改革開放以后,電視系統與電影喜劇部門分離,電影新片、戲劇轉播從電視屏幕上消失,電視臺開始引進海外電視劇,積極進行電視節目制作,開始“自己走路”。1980年《國際新聞》欄目并入《新聞聯播》。1981年廣東衛視開辦了第一個雜志型文藝專欄《萬紫千紅》,并將特色不鮮明的節目合并,開設生活服務類專欄《家庭百事通》。1983年成立了全國優秀電視劇評獎“飛天獎”,全國地方電影制片廠投入電視劇制作。1985年中央電視臺通報《中央電視臺播出欄目方針、任務說明》,引導全國各級衛視規范電視欄目制作。1994年央視開辦新聞深度報道《焦點訪談》,開創了新聞欄目新類型。1997年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開播,拉開大型娛樂節目的序幕。
1.3電視頻道專業化發展階段(2000—2009年)
電視節目欄目化的發展激發了市場需求,電視臺開始設置綜合頻道之外的專業頻道,比如新聞頻道、都市頻道、文藝頻道、少兒頻道等。電視欄目市場化運作后,一些實力雄厚的傳媒公司開始承包衛視節目制作、衛視品牌包裝等,實現了電視節目的制播分離。
1.4傳統電視與網絡電視融合發展(2010—今)
2010年以來網絡電視節目的興起和視頻網站的發展,使傳統電視節目受到沖擊。人們在傳統有線電視之外,可以選擇網絡電視,通過網絡電視既可以接收傳統電視頻道,也可以收看網絡電視頻道,比如新浪、樂視等新媒體公司開設的獨立網絡頻道。
2.1戰后電視移植廣播節目(1945—1952年)
美國的電視事業開始于1941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本土雖然沒有遭受損失,但電視事業受到影響。1945年戰后電視發展進入迅速發展期,NBC、CBS、ABC都將關注重心從廣播轉向電視,紛紛將最好的節目、出色的主持人和大部分資金轉移到電視。在此期間,綜藝節目蔚為大觀,除了體育節目之外,幾乎壟斷了電視網上的黃金時間。1948年6月8日開播的《的科薩科明星劇場》大受歡迎。1949年設立了每年一度的“艾米”獎,以鼓勵娛樂節目的發展。
2.2大發展時期(1953—1962年)
1948年到1952年是美國“凍結”新電視執照的時期,電視節目在有限競爭中得到長足發展。1952年4月,長達四年的“凍結政策”停止,新開辦的電視臺頓時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中等城市大多有了自己的地方電視臺,而且很快發展成一市數臺的歌劇,分別依附于不同的電視網(主要是NBC和CBS)。1955年《64000美元問答賽》在CBS首播,一月之內成為最熱門的節目,收視率為41.1%。
2.3電視的成熟時期(1963—1975年)
20世紀60年代以后,電視節目的形式進入緩慢演變的時期,錄像取代了膠片,1965年之后三大電視網都彩色化了。1961年,NBC開辦《星期六晚間影院》欄目,在黃金時間播放新上映影片。體育節目占據周末和平時白天的大段時間。NBC開設了《今夜》和《明天》欄目,將電視節目延長到每天20小時。1963年9月,電視網的晚間新聞節目從15分鐘延長到30分鐘。
2.4重新組合時期(1975年至今)
從1975年到90年代初期電視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電視節目中出現了肥皂劇。80年代中期,有個重要的傾向就是回歸溫暖而健康的家庭情景喜劇。80年代末,出現了被稱為“垃圾電視”和“轟動性小報式電視”的節目,類型有談話節目和其他以真人真事為基礎的節目,例如《杰拉多》和《流行事件》。90年代早期和中期是電視業發展的一個轉折時期。這一時期,電視業在產業組織、立法、節目和技術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在節目方面,最大的傾向是黃金時間新聞雜志節目。
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演進的動態過程,是電視節目現實存在的實時常態,是視覺圖像形構的復雜文化形態,是電視技術手段整合總成的結果,電視節目內容反映當下文化生態、折射文化語境,具有對抗性和多元性。伴隨著自由貿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電視節目出口的單邊貿易,我國在入世以來也以各種形式實現了電視節目的國際競爭。通過對比中美電視節目形態的發展研究,可以為國內電視節目走向國際市場提供理論指導和分析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磊著.外國新聞史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孫寶國著.中國電視節目形態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3]孫玉勝著.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
[4]李軼天.中外電視節目形態比較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作者簡介:孫春雷,碩士,研究方向:電視技術與藝術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5)140-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