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元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14-02
如果說僅僅從學生所采取的課堂學習方法和策略來講,那么,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對課堂學習還是存在積極、有效的一面的。只是,在方法的包裹下,很多以前存在的問題依然還是客觀存在的。
一、問題的提出背景
1.《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合作”是事物發展的主要動力。教學中應充分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使學生在“學會學習”“學會生存”的同時“學會合作”。為了彌補1632年夸美紐斯建立的傳統班級授課制本身存在的缺陷,美國約翰遜兄弟在1993年提出了在教學中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以促使學生間協同努力,充分發揮自身及其同伴的學習優勢。2002年杰克布斯強調“合作學習”是一種幫助學生最有效地協同努力的原理和方法。
現行的《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改進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
2.“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實施現狀
近些年來,“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已經成為新課標理念下的一項重要教學組織形式。但是,“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小組的課堂合作活動往往過于形式化和淺層化。具體表現如下:
(1)討論的問題局限于表層。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放在小組里討論。有時由于討論時間沒有保證,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學習的狀態,合作學習就匆匆結束。
(2)課堂的活動偏重于形式。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脫節,課堂氛圍散漫、隨意,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鬧哄哄。
“課堂教學”過程本身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主導者和促進者。以上教學現狀的根源在于教師只是片面追求“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了“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設計。
二、問題的分析
(一)“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理論依據
美國心理學家格拉塞指出:“行為是內趨力的產物,行為的內趨力來自于人的固有需要。”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滿足學習者內在需要的過程。因此,只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內在需要得到滿足,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
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指出,人類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社交的需要”就是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意味著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別人,而“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每位學生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的這些內在需要得到滿足。
“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根據“群體動力”理論,在一個合作性的集體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的成員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交流的撞擊中,產生新的認識,上升到創新的水平,用集體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在“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在學習需要可以得到滿足。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學生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意味著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該深入研究“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規律,探索如何通過科學的設計,利用學生喜歡交流和互動的天性、喜歡探索和發現的年齡特征,借助于小組合作的形式,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使數學更富有“靈動性”。
(二)有效“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基本要素
教學的價值體現在滿足了學習者的學習需要,教學效果體現在達成了學習者所要實現的目標。因此,判斷“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教學效果的依據是它對于學生內在需要的達成度。
1.積極互賴。體現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積極互賴創造了小組內部成員間的一種承諾,視別人的成功如同自己的成功。這是合作學習的核心所在。
“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中的積極互賴主要體現在目標的積極互賴、資源的積極互賴、獎勵的積極互賴、角色的積極互賴等方面。
2.人人盡責。體現為“每人都必須對小組有所貢獻”。成員都必須有看得見的行為表現,而且這種行為表現是對促進全組成員合作學習有效而必需的。
3.同時互動。體現為“自主地為同伴的學習提供積極的、促進性的影響”。每位成員都表現出可見的學習方式,如“討論”“寫”“講”等。
4.合作技能。體現為“擁有合作意識、掌握交流技能”。學生學會先獨立思考,學會傾聽,并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5.組內自治。體現為“更好地實現自我管理”。教師精心創設學習情境將有利于實現組內自治。
總的來說,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時,還應該要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引導的關系,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小組學習的時機。就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說,也就是抓住關鍵的有難點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因為如果討論題過于簡單,就會激不起學生的興趣與熱情,也就會收不到最好的效果。同時,小組學習的效果如何,還應該要進行全面評價,可進行教師對學生及時反饋性評價,或小組內學生互評,學習的時間要充足,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思考和討論交流的時間。而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要繼續探討的。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