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朝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098-01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讓小學生易于動筆、樂于寫作,隨文練筆就是一種將讀與寫完美融合的簡易的寫作訓練。教師可在現實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找出適合小學生的,能提高隨文練筆的有效訓練途徑,讓學生動動筆,以寫促讀,以寫深化理解。
一、利用仿寫練筆
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當我們把課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讀時,可引導學生仿照他們的寫法練筆。如《山中訪友》一課中,“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讓學生接下去仿寫“你好……,是……”的句式。這樣的句式仿寫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靈氣熏陶,提高文學修養,更重要的是依樣畫葫蘆中,感受作者的表情達意、謀篇布局、譴詞造句的精髓,最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二、利用想象練筆
在古詩的教學中,適時的練筆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大膽想像,理解詩歌,感受詩的意境。《七律長征》一課,只有深入地理解了紅軍“遠征”之難才能凸顯紅軍戰士的革命大無畏精神,課堂教學中如果插入小練筆,通過想像,把“遠征難”化為學生筆下有形的文字和具體的畫面,激發學生對紅軍的由衷敬意,文本內涵的理解與語言文字的運用水乳交融。想象性小練筆,使詩歌教學充滿了人文情趣,同時又不乏語言的訓練,這正是詩詞教學所追求的境界。
三、利用空白練筆
五年級上冊《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說只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能救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么,你總會和我在一起!”我們從中明顯地感受到身處逆境中的兒子阿曼達也同樣有著堅定的信念,他的確和他的父親一樣了不起。教師可利用這段文字以《逆境中的兒子》為題指導學生寫課堂練筆,要求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等展開想象,來描寫阿曼達在逆境中的堅強,彌補課文空白,以照應課文后的“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這里的練筆設計,“讀”“品”“寫”有機結合、融于一體。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美好的情操,實現高質量的言語表達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和諧同構。
四、利用插圖練筆
小學的課文中,大多配有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圖畫,這些插圖將課文內容形象化,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更為課堂中進行隨文練筆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有條理的理清圖畫內容,幫助學生借助圖畫理解課文內容。同時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將圖畫中的意思表現出來,從而使隨文練筆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降低練筆的難度,激發學生隨文練筆的興趣。教學《橋》課文總結時,可讓學生再回到課文插圖上,看看老漢是如何對待村民和自己的兒子的,從中能體會到什么,把自己心中最想說的話說出來、寫出來。學生把目光定格在人物的形象上,讓思想活躍起來。學生從圖上人物的神態、動作上再一次感受到老漢的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品質,感悟到課題上的“橋”是老漢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的不朽的生命之橋。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訓練自己對文本的敏感度,應有一雙深入挖掘課文內涵的慧眼。及時發現讀、寫訓練結合點,緊扣課文引導學生練筆,多給學生提供練筆機會,不斷豐富學生寫作經驗。讓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責任編輯 陳 利)